人以群分的谷歌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7-15 01:5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海强
十天时间,1000万用户,谷歌于6月29日推出的仅向拥有邀请码的用户开放测试的社交服务Google+,开局的确不错。
仔细算来,这已经是谷歌第四次尝试敲开社交网络的大门了。作为Facebook之前最成功的互联网巨头,在涉足社交网络这件事儿上谷歌却一直收获甚微,其此前进行的三次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谷歌Buzz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谷歌Wave则在去年夏天被彻底关闭,谷歌旗下的Orkut尚不为人知——因其业务范围仅仅局限在印度和巴西。
虽然在推出Google+前后,谷歌一再低调,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其意图与Facebook一较高下的“决心”。在Google+项目负责人之一、谷歌全球工程副总裁维克·贡多特拉(Vic Gundotra)看来,社交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交和分享行为是“微妙而丰富”的,但现有的“网络工具太过死板”,因此,Google+尝试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方式和工具来选择“继续保持私密,还是向大家公开。”
这也是当下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时面临的困惑之一,大多数时候只能用一个界面面对不同群体,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如今社交网站上马甲泛滥、信息垃圾化的源头之一。反过来,这也正是社交网站不断趋近社交本质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社交网站利用技术的力量更新了人们沟通的工具,将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搬上网络,但其背后的行为模式却没有创新之举。
事实上,无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抑或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更新一般都有一个特定倾向的听众群,这些特定的听众只是他们联系人中的一小部分人。可以想象,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把所有熟识的人召集在一起交流会有多尴尬,但这一切正在网络上发生着。
对于这一问题,谷歌已经钻研有时。前谷歌社交方向用户体验研究的带头人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现已跳槽去了Facebook)曾经撰文介绍称,谷歌曾花费三年时间做过一项针对“真实世界的社交网络是如何运作”的研究,即要求研究对象画出自己的社交网络,把人名写在便签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排列。
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抑或日本人,一般来说,每个个体都会拥有4到6个好友群组,而每个群组的人数在2到10个人之间,这4到6个群组是基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共同经验而形成的,组成了一个人人生的各个阶段的社交关系。而且,这些群组之间彼此非常独立,这并不难理解,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周末酒吧中认识的朋友与工作伙伴之间,很少会存在交集,人们也未必情愿交集产生。
如今,这项研究结果已经化身为了如今Google+被外界讨论最多的一个功能——“圈子”(Circle)。通过“圈子”,用户可以轻松将在夜店里结识的朋友放入一个圈子里,将父母放在另一个圈子,而将老板单独放在一个圈子,就跟现实生活中一样,用户可以更容易地将发布的信息限制在一小群朋友和联系人当中,而不是自动对该用户网络中的所有人公开,这可以让合适的内容分享给合适的对象变得更容易。
这有些类似于Facebook上的“群”(Group)功能,但不同在于,Facebook的群组更像是基于兴趣和话题分类而成的“同好”小组,群组中的成员彼此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在群组中,用户分享的信息和内容会被所有成员看到;而在谷歌圈子中,“圈子”是用户在其联系人中随意创立的。而且,谷歌圈子的应用颇为便利:用户打开“圈子”的页面,上方会显示出所有gmail联系人和好友的列表,用户只需用鼠标点选一个或多个好友,然后拖拽到页面下方的小圆圈里去,选中的好友在松开鼠标的一刻便会围绕在圈子周围,然后随着一个“+1”的动画,一个新的圈子便组建成功了。而且,目前用户可以按照需求创建无限多的圈子,也可以将同一个好友拖进不同主题的圈子里去。
值得一提的是,与Facebook不同,Google+在用户关系的设计上也加入了与Twitter以及国内微博(http://weibo.com)“关注”的模式,譬如,在“圈子”的页面上方,会同时显示出“您圈子中有多少人”、“添加了您的有多少人”,换句话说,即其信息显示方式介于微博的单向关注和普通SNS的双向确认之间:如果你对某个人感兴趣,无论你是否在他的圈子里,你都可以将他添加进你自己的圈子;而且,如果某条信息你只想对一个人或者特定的几个人说,则可以选择通过这个小“圈子”进行分享,其他人无法看到。
除此之外,谷歌此次也显示出了强大的整合能力,不仅Google+可以导入Gmail联系人——拥有2亿用户,而且诸如Video、搜索、地图、Picasa、Youtube等引领业界的产品,现在都已经整合进入G+,用户可以在诸如Gmail、网页、相册、日历之间随意切换。
利用“圈子”来组织旗下的社交产品,为用户提供强针对性的分享互动工具,这一次,在社交网络领域三次铩羽的谷歌试图祭出“平衡社交与隐私”的利器,这曾让Facebook饱受非议,也是Facebook今年初雇佣公关公司攻击谷歌的着力点之一。不过,谷歌这次虽然开局引人瞩目,但能否翻身尚不得而知,一来,Google+的确来得太晚,Facebook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了7亿;二来,按照保罗·亚当斯的看法,“Google看重的是技术而不是社会科学”,事实上,工具思维以及由上至下打造社交网络方式也正是谷歌在社交网络领域一贯失利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