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6日 02:4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晓平
“从1972年的20年间,汇率由360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约80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4倍,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8:1升值到2:1,有多少中国企业可以生存?”
6月26日,中欧-成为2011年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邀请,日本知名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如此设问开篇,呼吁在场的中国企业家要创新,攀爬产业链的高端,而不要沉迷于挣快钱。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在经济上开始称雄世界,当美国产品面对日本产品节节败退时,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打破了西方关于日式管理的种种神话,独具一格地提出了日本的战略思想艺术,他的《战略家的思想》一书由此而成为经典。
他的战略思想,跳出了西方熟悉的数量经济学分析模式,以最简洁的顾客、公司和竞争者三者关系作为战略框架,强调战略中的直觉和洞见,揭示了日本企业战略的独特性。
他还是管理时尚的追逐者和制造者,在专业主义、M型社会、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方面有着大量著述,在不同的时代热点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全球商业管理界掀起过一阵阵大前旋风。
演讲过后,就创新和老龄化的话题,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无论演讲或接受采访,大前研一没有太多学术化语言,更喜欢举实用的例子。“指导创新,要给出实实在在的例子”,这是他传授年轻人创新心得的法门。
创新动能
《21世纪》:最近10年,苹果公司的辉煌与索尼、东芝的平淡无奇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人感觉日本企业现在的创新能力不如以前了,为什么?
大前研一:创新的动力,我认为首先要归功于个人。苹果公司今日的成功,能创造这么巨大的革新,首要应归功于史蒂夫·乔布斯。不是所有美国公司都有创新精神,是乔布斯给苹果带来了创新。当初,他离开苹果的时候,苹果笔记本业务做得并不好,等他回来,想出这些创意,苹果才重新起死回生。
除了人的问题,还有时机的配合。如果乔布斯在20年前推出iPod或者iPhone,肯定卖不出去。苹果的成功,正好是人和时机匹配得好,两者结合了起来,并不是说,美国公司整体就比日本企业有创新精神。
其实,日本公司依然在创新的,比如日本手机领域的创新就非常多,能够结合钱包、车票和游戏的功能,可惜它太根植于日本的本土文化,这些设计都不能出口,诺基亚、中国移动等很多公司都曾想照搬类似做法,但发现并不适合在别国推广。另外,在日本餐饮业,“米其林三星”餐厅也有很多创新做法。
《21世纪》:倡导创新精神固然重要,此后又应该如何使之落地?
大前研一:中国政府一直在讲创新的重要性,这值得赞扬,但是,嘴巴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远没有想出一个好点子、好创意来得有价值。
我觉得,真正学习创新的唯一方式,就是举出各种各样创意、各种创新的例子,我刚在演讲中就说了很多例子。比如,每天你都可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改变自己的生活,像电脑、照明、钱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可以思考创新的例子。创新的目的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享受。中国政府今天谈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很遗憾,没有给年轻人提供很多实际案例,让他们喝到创新的“果汁”。
我个人比较喜欢帮助年轻人,方法就是给出很多具体例子和点子。我给你个启发,下一代大的创新会发生在电视机和整个起居室的布置,你回去可以想想怎么做创新,下次我来检查你。
《21世纪》:你认为阻碍中国社会创新的因素又有哪些?
大前研一:中国现在阻碍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挣钱太容易,没有压力去思考更多创新的想法。比如,做房地产就能轻松挣到钱,企业家不需要考虑从事产业链中价值更高的业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未来向高附加值的业务转型是不可能回避的。
人口红利
《21世纪》:谈到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担心,除了创新不足外,很多人还担心人口老龄化问题,担心“人口红利”消失,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大前研一:老龄化其实并不可怕,年纪大的人多了,意味着年轻人机会也多了。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很多年轻人太自满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从小受宠爱的“小皇帝”们没有挨过饿经历过困难。如果让一个家庭生3个孩子,情况会好很多,第一个孩子子承父业,后面两个小孩只能自己去求生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出于国情考虑的国家政策。而在日本,是民众自发的选择,现在老百姓也只愿意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对日本而言,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很多独生子女不想创新,不想努力。
《21世纪》:在日本,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吗?
大前研一:有一次,我把一批日本农民带到澳大利亚,告诉他们那里的土地价格更加便宜,土地政策更加优惠,种什么都可以,不需要在本土受到限制,在澳大利亚肯定比在日本那么小的弹丸之地挣得多,但是农民们说,如果搬到澳大利亚,跟旁边邻居隔开20多公里,一大片田就自己种,周围没有人,虽然挣更多的钱,这种生活还是没意思,全都回日本了。
在日本,大量出身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失去了勇气,失去志向,他就想自己生活在一个小社区,简简单单、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可以了,这是日本社会面临的很大问题,中国可能很快会遭遇到类似的现象。
社会活力
《21世纪》:你在《M型社会》中谈到,日本由于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禁锢了社会的活力,现在中国社会也有类似的担心。如何持续保持一个社会的活力?
大前研一: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容易获得财富的方式,创新的压力就比较小。以美国为例,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移民,他们原来生活在社会底层,工作比较艰苦,要努力往社会上层升迁,本土的美国人其实创新能力并不强。
出现既得利益阶层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更可能依靠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的地方,比如西南的成都、重庆,还有东北的一些城市,这些地方产生创新的动力会更大一些,而不是大北京或者大上海这样的区域。北京现在有块区域被称为“中国的硅谷”,实际上美国的硅谷本来不是在发展得很好的区域出现的,美国最富裕的地区在东部,而不是硅谷所在的西部,好莱坞也是一样,好莱坞创新最初的动力就是要摆脱贫困。
《21世纪》:过去二三十年间,你著书立说,推动日本社会的变革,但似乎日本社会一直停滞不前,又是为什么?
大前研一:如果你为日本缺少变化或者领导者无能而呐喊的话,希望借此改变政府,那是喊破嗓子也是没用的,我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确实没有太大的成功。
日本政府的不少政策让人非常困惑,他没有改变的压力,原因在于现在日本人普遍满足于过去的成功,习惯于维持现状,比如,街上找不到挨饿的人,生活都很好,甚至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民众整体氛围还是蛮轻松的,并没有感觉发生大的事情。当然,不少日本公司很有进取心,他们到日本本土之外去发展,因为其他国家有压力、有竞争。
一个好消息是,大地震之后福岛核电站出现事故,政府最终还是来找我了,因为我是核能领域的博士。非得有点事,政府才能想起我,祝我好运吧!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