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沿海地区"用工荒"渐成常态 农村劳动力还富余吗

2011年07月17日 09: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现阶段,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成为常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内地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再只是“东南飞”,而有了更多的选择。农村劳动力还富余吗?请看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湖北省的调查。

  -数量-

  农村劳动力总体仍然过剩,但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农业内部劳动力呈现女性化、老龄化趋势

  7月4日,沿武汉—宜昌高速进入潜江,不远就是亚利服饰公司纺织生产区。车间里8个组全部开工,一派繁忙。总经理陈明权说:今年是近5年来招工形势最好的一年,正月十八一天就招满了全部员工,比去年还多200多人。

  招工形势如此乐观,是劳动力供给增加了吗?“服装加工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从东部沿海向内地转移,潜江借机承接产业转移,这是大背景。而且近年来,企业开始给工人涨工资,目前已经接近或达到沿海水平,‘候鸟型’农民工因此被吸引回来”。陈明权对此认识清醒。

  那劳动力供给形势究竟如何?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潜江新生劳动力呈现减少的趋势。据该市有关部门统计,从1997年开始,潜江出生自然人口开始进入稳中趋降的通道。浩口镇31个村过去村村都有小学,由于生源减少,合并后如今仅剩4所。张金镇2001年有中小学22所、在校生6700人,如今仅剩6所、在校生4000多人。随着考上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加,真正留在本地的适龄劳动力正在逐步减少。潜江市技工学校过去一度爆满,如今也陷入生源不足的境地。

  记者在内蒙古的调查似乎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准格尔旗就业局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底,该旗户籍人口总数30.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3万人,城镇人口7.96万人;全旗劳动力(16—60周岁)总数约19.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约14.4万人。在这14.4万农村劳动力中,目前仍然从事农业的大多是50岁以上农村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已转移二、三产业就业的大约5万人。准格尔旗就业局局长任二虎说,“考虑到劳动力人口统计时把16岁以上在校学生也统计在内的情况,准格尔旗农村适龄劳动力已基本实现转移就业”。

  任二虎说,根据统计,准格尔旗农村户籍人口16周岁以下为3.8万人,如果人口出生率保持目前的情况,那么每年出生人口大约2400人左右。从准格尔旗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来看,每年新增相应的工作岗位并非难事。目前在准格尔旗就业的外来劳动力总数已经达到2.8万人。与之相比,本地农村劳动力外出的打工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准格尔旗这样一个局部地区来说,劳动力供给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应已成事实。

  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以乡镇企业就近转移为主,以跨地区流动到城市二、三产业就业为主等阶段。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用工荒”已渐成常态,内地部分地区也多次出现“招工难”,虽然对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学界尚有争议,但对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新特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仍然过剩,但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农业内部劳动力呈现女性化、老龄化等特征。

  面对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难题,专家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就业服务、教育培训、权益保护等措施,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

  -方向-

  从过去单一的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转移,变成外出务工与返乡就业双向流动,其中既有中西部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强的原因,也有劳动力自身及家庭原因

  今年28岁的李富是内蒙古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柳青梁村的农民。去年,他辞去了在河北张家口的工作,回到了家乡跑煤炭运输,由此结束了他长达7年的打工生涯。

  “以前打工时每个月工资大约2000元,扣掉日常花销所剩无几,这样下去不是长远之计。”期待着成家立业的李富向记者袒露了心声。眼看着村里很多人靠跑运输发了财,他也动了返乡的心思。

  跑运输需要买车,多年打工的李富并没有什么积蓄,亲戚朋友也帮不上忙。于是,他利用支农贷款作首付,向汽贸公司分期付款买了一辆价值30多万元的解放牌载重汽车。

  一年下来,李富跑运输的毛收入有20多万元,扣掉每月偿还贷款和各项成本虽然所剩不多,但他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三年下来,车就是自己的了;五年之后,攒个十来万肯定没问题!”

  李富只是返乡大军中一员。“潜江裁缝”也开始返乡了,服装之乡湖北省潜江市逐渐摆脱“招不到裁缝”的尴尬。“拐点出现在近三五年。”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说。

  张金镇是当代“潜江裁缝”的发源地。在2008年以前,张金人在深圳创办的服装企业就有105家,最多时带动潜江农民工2.3万人就业,其中来自张金镇的就有1万多人。那些年,每年正月初六到二十五,几乎每天都有客车运送农民工到广东等沿海地区。张金镇主街成了停车场,车队绵延几公里。所有村镇干部都上街维持秩序,最多时一天发过100辆客车。

  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监测点,潜江近些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左右。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该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测算:人均每年挣回1.5万元。1996年前后潜江大批企业改制,本地无法吸纳,十万大军出潜江,单向流动到东部沿海。2004年以来,潜江县域经济发展逐步活跃,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复苏”,本地用工开始增多,外出的总规模趋于稳定。目前,就近就地转移的农民工有5.9万人。

  湖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余爱民说:地处中部的湖北是劳务输出大省,“百万大军”南征北战。目前到省外就业的仍占绝大多数。随着产业转移,本省用工增加,部分农民工回流。我们还是鼓励农民工走出去、开眼界、挣大钱。

  返乡就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一方面反映了当地经济状况的好转以及创业就业环境改善,但也有打工者个人的原因,准格尔旗就业局办公室主任王文春说。一是随着年龄增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部分农民工不再愿意为老板打工,回流自己创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许多农民工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好而选择了回乡。王文春举例说,建筑工作中安全保护设施的配套发放关系到农民工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对回流农民工进行调查时发现,有近一半的农民工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设施保障。加之大部分农民工的月工资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切实得到保障。

  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回流有着显著的影响。“很多农民工都没有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不为农民工缴纳保险等,农民工争取保障权益的意愿得不到满足,也会使农民工纷纷回流。”王文春说。另外,适龄男女结婚生子也促成部分农民工回流。

  -未来-

  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重要机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变化

  准格尔旗农业基础薄弱,加之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收入较少,农民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他们打工的目的地大多是呼和浩特、包头、东胜等地,也有的远赴北京及东南沿海。

  2004年以来,随着煤炭市场转好,准格尔旗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以煤炭、电力和煤化工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运输、商贸、餐饮、广告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本地城乡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全旗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人数达到2万多,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近3万人。

  今年21岁的刘清是潜江梅嘴村人。到深圳、常熟等地闯过多年,现在潜江一家服装厂上班。他留着时尚的发型,讲普通话。虽然厂里提供食宿,但他每天下班要骑20分钟电动车回家,因为他觉得家里吃得好、更自由。刘清家里有2亩多田,问到种田,小伙子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我已不会种了。”

  记者观察,目前在潜江,土地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气候。浩口镇副镇长徐国亮说,按照国家的惠农政策,每亩田每年各类补贴有120元左右,再加上租金一亩田每年稳定收入有三四百元,外出打工的人只是把田当作养老的“保底”。目前不仅90后,一些70后的外出打工人员都不会也不愿种田了,未来土地流转会是个趋势。

  在准格尔旗,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五家尧村党支部书记张军告诉记者,该村已累计转移劳动力2588人,流转土地22678亩。目前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土地租金收入等构成,总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

  “哪里挣钱多就去哪里!”一些曾转战多个沿海城市的潜江青年农民工直言。

  湖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余爱民说:不管哪一代农民工,都是奔钱去的。但是,相比上一代,新生代农民的观念已经“脱胎换骨”。

  近些年每逢春节,挂有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纷纷开到潜江,条件稍好的宾馆酒店经常爆满,团年饭要提前2个多月才能订到,这些都是外出务工的人回乡过年带给潜江的一景。他们想和亲友团聚,但不愿也不适应再住农村的“老屋”。一些人开始在潜江市买房置业,把农村的老人接来安度晚年。某小区的房子已经卖完,但晚上长期黑灯瞎火,其中不少就是外出务工人员买的。因此,潜江有人“抱怨”:是他们抬高了这里的房价!记者贺勇张志峰()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