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华东用电尖峰时刻 引发1000万千瓦缺电量

2011年07月17日 18:47 来源:一财网

  今夏可能出现自2004年以来最严重的电力缺口正在逐步显现,作为全国用电量最大的华东地区四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正在进入用电尖峰时刻。

  7月14日,华东电监局局长丘智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透露,华东地区用电尖峰时刻正在来临,四省一市最高峰用电缺口预计达到1000万-1500万千瓦。华东地区用电负荷年增长14%,高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

  相对于去年的供需平衡局面,华东地区今年用电缺口激增。预计今夏天华东地区最高用电负荷将达1亿9800万千瓦,而峰谷用电波动巨大,上下达40%。以上海为例,上海最高峰用电达2800万千瓦,最低为1000万千瓦。

  国家电监会此前预计,6月份全国将进入用电高峰,预计高峰时段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左右。而今年1至4月份,部分地区拉闸限电情况严重,一些地方出现缺煤停机现象,全国日最大缺煤停机达980万千瓦,相当于整个重庆的发电装机容量。

  “今年是近几年电力供需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电力缺口总量可能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帅军庆此前预测,仅国家电网负责的26个省份经营范围内电力缺口就将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其中,京津唐、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南、江西、重庆等10个省级电网将出现电力供需紧张局面。

  六大因素诱发缺电

  相对于去年的平稳“电压”,今年电力高压根源于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丘智健分析,首先是今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类项目快速上马导致用电量大幅飙升;其次,4万亿投资所转化的产能效应开始体现出来,导致用电硬增长;作为投资周期性行业,今年上半年发电装机投资同比减少,只有6%的增幅;对常规性的火力发电进行限制导致供给减少(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80%左右);天气影响,发电来水量同比下降50-60%,福建省甚至下降高达60-70%,水力发电量减少;电煤每吨上涨90元,导致火电厂亏损,影响了发电积极性。

  “尽管用电紧张,我们还得想方设法保持用电总体平衡。”正在忙着准备半年度工作会议的丘智健向记者表示:短期内择机限制高能耗工业用电和错峰用电。

  此前,帅军庆预测,若各方情况加剧,电力缺口将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目前,华东、华中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对工业用户实行限产限电,迎峰度夏期间限产限电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帅军庆分析,这次缺电的原因由以往的“电煤供应不足”单一因素逐渐向“电煤供应不足和局部地区发电装机不足、跨区电网输送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转变,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此外,夏季雷雨等极端天气、大规模风电入网也将增加电力安全生产的风险。

  电力牵一发动全身,缺电压力正在传递到社会各个角落。一家从事太阳能薄膜的生产企业正面临一周两次停电的困扰。这家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我们的生产线不是说停就能停的行业。”

  为了短期解决电力供应紧张的困局。业界呼吁,希望国家物价部门调整工商业用电价格,“再不加价电厂过不下去了,煤炭价格那么高,此举可以短期缓解尖峰时刻用电,不过调价难度很大。”

  正在面临成本上涨压力的电力生产企业还面临着银行利率上浮的威胁。银企双方正在为利率上浮进行深度博弈。发电企业希望享受银行基准利率,而银行在放贷量紧缩压力下试图上浮利率。一家银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今年银行业务特别困难,在贷款量紧缩的情况下只能提高价格(利率),“银行也不是慈善事业,还要考虑股东利益。”

  业界人士透露,电力行业叫苦某种角度上是希望政府出面救火,给予发电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有些问题是市长也无法解决的。”

  标本兼治

  从根源解决“市场煤、政府电”难题正在考验各方力量的博弈。丘智健表示,发电成本要有效传递到终端用户手上,要与终端用户互动。“否则就会把电价在发电端与消费端之间挤压,电网收配电价格要透明;电厂把一次能源转化成二次能源中的成本价已经很透明,但是资源价格涨幅传递不到位,现在都是一笔糊涂账。”

  而电价上涨引发物价上涨的担忧考验着监管层的决策。业界分析人士指出,电价上涨所引发的系统性涨价问题应该由国家宏观调控来调节,就像油价一样,电价也应该市场化。“政府管是管不住的,凡是政府管的行业物价都会上涨,象医药、房地产、电力就是例证,而像粮食市场化后,就会涨涨跌跌;只要政府管,电价永远都会上涨。电价只有交给市场,才会有涨有跌。”

  电力行业人士呼吁,国家应该通过顶层设计从根源解决问题,在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从顶层找到问题症结,把握好改革的方法、时机和切入点。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面上的问题大家都很清楚,依赖唯一的提价方法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应该还有其他办法。”丘智健说。

  其中,对不同发电效率的电厂采用统一的配电标准(即发电权)备受业界质疑。高效率电厂面临着低效力发电量的尴尬局面。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电力行业内公认的低能耗、高效率的发电企业。按照常理,这样的企业应该多生产多发电,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分配的发电数量的限制,外高桥三厂存在着严重的开工不足现象。该厂2010年度合同计划发电量是80亿度,而在这个基础上再多发50亿度电,是没有问题的。 受限于发电配额限制,外高桥三厂去年只发挥了百分之六十多的生产能力,将近百分之四十的产能将被闲置。据了解,发电配额相当于电厂拿到的发电权,拿到了多少发电权就能够发多少电。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证中心的认证,外高桥三厂2009年每生产一度电所消耗的标煤量仅为282.16克,这比当年国际上最好的发电机组每度电还要省下将近4克煤,而相比全国平均水平(326克标煤/度电),外高桥三厂每生产一度电则能节省煤炭44克。相当于 每度电节约成本3-4分钱。“一些老电厂受历史遗留问题拖累,不分配它们发电额度就会很快关门。”业界人士无奈说。

  据此推算,让外高桥三厂多发50亿度电,就能节约30万吨煤,折合人民币近3亿元。截至今年5月,全国发电量10亿千瓦,其中火力发电占到约80%,煤耗13-14亿吨标煤。目前,全国装机发电平均利用时间为5000个小时,其中1000小时闲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