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障房建设再“加鞭”

2011年07月18日 06:59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胡萍

  

  年中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即对下半年的房地产调控指明了方向,“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对于备受关注的保障房建设,再次明确“加大政府投入和贷款支持力度,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11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我们看到,自保障房建设计划启动以来,保障房已不仅是一项政府的民生承诺,更成为通胀压力下保持经济增速的一个重要砝码。今年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艰巨,尤其是在保障房建设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土地、融资、分配、监管等诸多待解难题,而围绕保障房展开的利益与责任如何平衡,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各方都深受考验。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期待数字背后的“实在”

  日前在北京规划展览馆举办的政策性住房规划设计展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看着眼花缭乱的图纸,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先生说了句实在话:“房子质量要好,最盼的还是房子赶快建起来。”那么,今年保障房建设情况到底怎样?

  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在建保障性住房预计年内建成400万套以上——保障房“半年报”扫平了市场对保障房建设数量这项“硬指标”的担忧。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截至6月底,河北省已开工保障房29.2万套,各市开工率均已达到80%;内蒙古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共开工27.39万套,开工率达61.5%;海南省保障性住房开工率、土地和资金落实等各项指标均已过半;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更突出的是陕西省,除47.43万套计划内项目外,还实现了超额开工。

  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从34%到56.6%,短短一个月时间的大幅变动引起了多方关注,在欣喜的同时不乏担忧。“我对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很有信心,因为这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民生任务。”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直言。部分市场人士也表示,或许正因为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事关地方官员的政绩,因此各地对完成指标一点也马虎不得。

  对于保障房开工数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如下表述,"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总体顺利",但"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开工率较低,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措施不完善"。事实上,正如李先生期待的那样,"数字"转化成看得见、住得着的住房才是真正的"实在"。据了解,保障房统计调查制度正在建立,将更好地反映保障房的建设进程,包括资金的投入力度,届时大家将获得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

  1000万套保障房力促房市格局生变

  欣喜也好、担忧也罢,不可否认的是,2011年1000万套、"十二五"3600万套正在从政府决策转变为各地的切实行动。未来几年,保障房的大规模入市对房地产市场冲击有多大?

  从住宅结构看,截至2015年末,保障房存量在中国住宅存量的结构比重将达到3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住宅市场"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的双层格局初步形成。专家表示,保障房存量的增长从总体上会放大房地产供应,并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影响那些与保障性住房定位接近的中低端房地产项目,真正的冲击来自于"商品房持续压制、保障房持续扶持"的政策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随着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将逐步增加,这对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杨红旭说:"与10年前相比,我国房地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5年前相比,政策制度环境差别甚大;与保障房大规模建设尚未启动的3年前相比,住宅市场和住宅开发的形态几乎变样。在此形势下,全国8万家开发商各谋出路,'大国格局'趋于成形。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的推进、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进行、保障房建设的迅猛推进,这个曾经一度暴利的行业,正在渐趋回归。"

  房地产专家谢逸枫告诉记者,在坚持调控毫不动摇的情况下,一旦保障房建设下半年全部开工,市场库存和保障房及新增供应被调控迫出,导致集中释放,再加上融资渠道继续收紧,开发商的资金链必然受到重创,这种趋势一旦形成,房地产价格或将进入下行通道,且不排除部分开发商提前打价格促销战,抢占今年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

  集多重重任于一身保障房建设难言松懈

  按照相关要求,今年底要确保完成保障房400万套,保障房建设凸显出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专家表示,保障房建设不光对巩固楼市调控效果意义重大,对于保证经济适度增速也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大规模保障房入市能分流商品房需求,减弱房价不合理上涨的动力;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电力等数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然而据了解,资金筹措仍然是当前各地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特别是在一些财力较弱的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障房的建设进度。因此,如何在拓宽融资渠道、寻求创新机制等问题上下功夫,"让政策阳光温暖更多住房困难群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规模可观的政策资金,同时允许发行地方债券,鼓励社保和保险资金进入等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另外,对于中低端商品房较多的城市,政府可采取收购或者收储配租的办法,既消化存量商品房,又避免融资和供地的难题。

  杨红旭表示,当务之急是确保保障房建设的资金,近期已下发过两个文件,财政部与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的通知》,发改委《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接下来还有可能出台贷款方面的通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