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路子

2011年07月18日 08:01 来源:经济日报

  编者按

  旬阳县是我国西部地区传统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呈现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探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亿斤增粮、百万头商品猪、万亩魔芋、万亩商品菜、万口沼气等项目建设,引领农村产业向现代农业迈进。2010年旬阳县生产总值达到55.4亿元,同比增长13.6%;农业总产值达到1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17元。

  生态农业

  建设绿色旬阳

  旬阳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为此旬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国家水源保护地和限制开发区的双重制约以及陕南循环发展的新要求,逼得旬阳县必须走低碳经济和循环发展的新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旬阳县委书记邹俊杰说。

  在这方面,旬阳县是有过深刻教训的。2001年因工业污水直排而引发的“7·26”环保事件,导致旬阳县矿山企业全部关停整顿。旬阳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是旬阳县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从2003年就发起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的号召。

  采访中记者深深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正成为旬阳人的共识和行动。位于汉江边的冬青村,气候湿润,风景宜人,盛产狮头柑。家家户户使用“畜—沼—果”循环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阳春,嫩芽初上,红蕾碧萼;盛夏,汉江滔滔,绿海翻波;金秋,柑橘累累,压弯枝头;严冬,银装素裹,绿意如新。如今,冬青村大打生态旅游牌,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园线路,吃农家饭、品狮头柑、赏汉江景,使游客充分享受资源循环利用造就的秀丽风光。

  2009年旬阳县在汉江沿线确定了“两区一带”发展思路,即在汉江西段,以狮头柑为重点,建设百里特色林果示范区;在汉江东段,以油桐为重点,建设百里油桐示范区;在汉江沿岸荒山荒坡,以侧柏、油桐、黄连木为重点,建设百公里荒山绿化示范带。家住汉江沿岸的构元乡构元村村民吴万花,从1998年开始在汉江边种植狮头柑、柚子和枇杷等,县农业站干部先后多次入园指导,请专家现场讲解,提供市场信息,现在吴万花家果园面积达5.3亩,年纯收入达8万元,成为全村村民致富的领路人。目前,该村柑橘种植面积达400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增收300余元。

  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在一片翠绿。据统计,旬阳县的森林覆盖率达47.7%,林木绿化率达到63.9%。旬阳人并没有满足,又启动了新一轮绿化造林工程,力争奋战五年使森林绿化率达到74.7%,让旬阳县成为秦巴山区的天然氧吧。

  在旬阳县县长张益民看来,“绿色”已经成为旬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色调,也正是旬阳县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秘诀所在。

  循环农业

  “转”出一片新天地

  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旬阳县以前的农业生产是传统的单家独户、分散无序,既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农民增收又很缓慢。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成为必然选择。“这既是建设陕西强县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邹俊杰说。

  “畜牧养殖—沼气池—产业园(粮、桑、菜、果)”模式,主要是依托沼气项目扶持带动,畜沼结合,走以沼代燃、以沼促畜、以畜养沼、沼液浇园、沼渣肥田、种养互动的循环发展之路。即养殖粪便经沼气池无害化发酵,产生的沼气做饭点灯,沼液和沼渣作为蔬菜、果树、蚕桑、红苕、粮食等种植产业的肥料,作物秸杆再作为饲料养猪,形成“种植—养畜—粪便—沼气—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型产业链条。旬阳县弥陀寺村孙怀峰2007年新建8立方米沼气池1口,建成圈舍100平方米,栽红苕2.2亩,沼气产气基本能满足一家4口人的日常生活用能,养殖当年收入18.9万元,沼渣肥田的红苕收入5600元,一举成为全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建沼气池255口,种植高产红苕330亩,实现人均增收3250元。

  再比如说“黄姜纤维(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纤维碳(肥料)”模式。这是近年来在旬阳县白柳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内容是用黄姜提取皂素后的废弃纤维或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基料,采用大棚技术调控环境条件,培育生产平菇等食用菌,菌渣生产纤维碳或做农田肥料。示范园占地10亩,已建菌场生产厂房220平方米、出菇大棚6栋,有平菇、杏鲍菇、香菇等多个品种,2010年实现产值近200万元。

  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旬阳县将农业、扶贫、水利、畜牧、沼气、农技、农机等各部门的项目、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集中捆绑使用,达到资源整合、集中投入、板块开发、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弥陀寺村等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村,成为引领全县农民增收的示范精品和培训阵地。

  设施农业

  带动农民增收好途径

  由于是山区县,旬阳县的基础设施、地理区位等并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旬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公司化、设施化、特色化、产业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旬阳县以四个农业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庙坪乡花门楼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园,记者走进大棚碰到了正在耕作的付见应。他告诉记者,之前他的3亩地用来种小麦、苞谷等,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费用,每亩地每年的收入不过数百元。“现在好了,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我又进入示范园种蔬菜,还是我的那3亩地,种蔬菜每年一亩地可以纯收入3000多元。”付见应说。

  据庙坪乡乡长李向阳介绍,该示范园目前水电路配套齐全,已完成一期土地流转面积1200亩,吸纳发展农户会员120户,建设新型钢管拱膜设施大棚136个,面积380多亩,铺设微喷管线15000延米。示范园以土地流转经营规模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生产种植标准化、物流营销服务专业化为建设目标,实行订单生产种植、集中组织营销对接,维护农户会员的利益。预计2013年该园区全部建成,将实现生产鲜菜万吨,年利润1200万元,可带动周边2个乡镇7个村42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000元。

  抢抓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建设机遇,旬阳县采取农场和能人大户带动机制,仅2010年在吕河镇周家阳坡村、甘溪镇袁湾村等抓大棚蔬菜示范点7处,新发展大棚设施蔬菜2085亩,全县累计7885亩。今年设施蔬菜项目已落实2000亩,正在加快实施,有序推进。

  目前旬阳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共有专业合作社60个、入会会员7600人,2010年社员人均增收801元。在旬阳县,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正初步形成。

  上图:旬阳县已建成5万亩的狮头柑种植基地,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图为当地农民在采摘狮头柑。贾经博摄

  下图为旬阳县科技人员正在教农民科学育苗。

  贾经博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