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8日 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3年5月,我到东北调研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当时大连造船厂是我国唯一拥有30万吨船坞的造船企业,周边有葫芦岛船厂、山海关船厂。东北地区有鞍钢等钢铁企业,也有雄厚的机械制造能力,但当时船舶企业却普遍亏损,奄奄一息。
中国现代船舶工业起步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左宗棠分别上书清廷,建设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和福建马尾船政局,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船舶工业与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基础关联度很大,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缓慢。当时我国造船份额仅占世界造船量的9%,日本占35%,韩国占33%。
经过调研,我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建议,提出在2010年我国造船份额占到世界的30%,到2015年占到35%,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1975年我国和韩国仅各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日本占50%,欧洲下降到43%,但是在不到30年间由于韩国的国家意志要造船立国,追上了日本。
对我的梦想当时不是所有人都有信心,但得到了工业界多数人的支持。同时,我的建议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在建议上批示,船舶制造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带动钢铁及配套机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等都有促进作用。中国完全有可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一是要在政策上扶植我国造船企业建设高附加值的船舶;二是努力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增加值,尽快扭转只造壳子的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国内配套;三是产品关键部件的开发能力。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船舶工业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并使其与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相结合。
中央的支持极大地振奋了船舶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工程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调整了产业政策。为船舶工业营造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十五”期间三大远洋运输公司在国内订造船舶144艘。5600箱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一批高技术船舶留在国内生产。
8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2010年我国船舶完工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市场完工量的43.6%,而同期韩国完工4656万载重吨占30.9%,日本3139万吨载重吨占20.9%。如按技术含量换算成修正总吨,中国为2078万修正总吨,占39.5%,韩国1552万修正总吨,占29.5%,日本为943万修正总吨,占17.9%。中国2010年所接订单7523万吨,占54.8%,韩国4614万吨,占33.6%,日本730万吨,占5.3%。2010年中国累计手持订单19590万吨,占41.2%,韩国15661万吨占32.9%,日本8299万吨占17.4%。至此,当年完工造船量、当年新接订单、累计手持订单三项指标中国造船业全面达到了世界第一。今年1—5月仍然保持这一势头,完工2507万吨,占39.5%。新接订单1811万吨,占52.5%,累计手持订单18415万吨,占42.5%。
过去一般认为我国生产的船舶技术含量较低、配套能力差,只造了一个船壳子,里面大部分的设备,如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大型曲轴全要靠进口,包括部分甲板机械、螺旋桨等也不能配套。根据船舶发展产业政策,这些年我们不仅加大了大型船坞等硬件建设,对技术设计、主要部件配套能力着力培育,万箱级集装箱船、FPSO海上储油轮等一批高技术船舶研制成功。例如LNG运输船,液化天然气在-162摄氏度低温下的运输,技术、安全要求极高。我国通过招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仅深圳、福建、上海几个LNG接收站的五艘1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在国内建造成功,又自主开发了17.5万立方米的电动、燃气双驱动的LNG运输船,今年年初签订了向美国埃克森莫比尔公司和日本商船三井公司出口两艘的合同。这两家世界知名公司对质量要求极高,能生产向他们出口的LNG运输船被认为是摘取了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今年5月外高桥船厂为BP公司和中海油生产的3000米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下水,重3.2万吨,高43层楼。现在船用发电机和曲轴已实现了国产化,曲轴还批量向日、韩出口,船用配套能力大大增强。2003年综合装船率不到40%,2009年已提高到54%。集装箱船、大型散货船、VLCC油轮三大主力船型装船率达到80%以上。
我国船舶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再一次向世人表明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同时,造船工业攀登世界高峰也体现了国家意志的重要性。造船工业能够做到的在其它领域也应该能够做到。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再干上二三十年,中国一定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