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教育部摸底64所高校

2011年07月19日 02:4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芃

   本报记者 李芃 上海报道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迎来第一次检查。

   本报近日获悉,教育部将检查各校自主决定的改革目标和计划进展。同时,对专业学位教育情况的全面摸底工作也将跟进。据悉,上海学位办已率先启动了数据统计。

   根据去年出台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到2015年实现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招收研究生人数1:1。

   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科学学位培养学术型人才,按照教育部的构想,提升专业学位比例,以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

   而选取64所高校先行先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现比例均衡的同时,探索培养模式创新与管理机制改革。

   “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两个系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已经找到了,但落地不易”,参与试点的某高校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减“学术”补“应用”

   “专业学位教育被社会‘矮化’了”,华东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李学昌指出,公众接受度高的专业学位目前仅限于MBA、MPA、工程硕士等几种类别。

   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到2015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增加一倍左右;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这意味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调整。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围绕研究生教育曾有两方面主要意见,一是停止扩招;二是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明确定位,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应用型研究生招生。

   教育部显然听取了后一种意见。方案规定,除了新增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还要求招生单位按不低于5%的比例减少科学学位招生数,用于专业学位招生。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表示,国际上硕士阶段教育普遍被作为过渡性安排,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改革提供更好的基础。

   比如数学、物理等基础性学科要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硕士阶段可被淡化;一些应用型的专业,可以考虑逐步发展专业硕士教育。

   在博士教育这一块,全国教改启动时曾有偏学术还是偏应用的争论。顾云深告诉记者,现在已明确科学学位序列中,博士教育定位于学术型,而将来专业博士学位就可以较好地“拾遗补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应该对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指导”,顾云深说。

   防止改革异化

   有学者担心,如果专业学位教育的功利性过强,此轮大发展会重蹈学制改革的覆辙。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位博导表示,由于以前专业学位教育生源来自在职人员,其综合素质坦率说比科学学位生源要差一些,加之不能全日制攻读,因此导师更愿意精心培养科学学位的学生。这无疑使得专业学位教育被进一步边缘化。

   李学昌则直言,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仍然有明显的科学学位教育痕迹,两大学位系统在人才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差异化未能充分凸显。

   以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为例,仍然要求考难度偏大的“高等数学3”,另外学位论文也几乎是评价专业硕士的惟一指标,这些都不利于培养专业学位教育所要求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两大学位系统要求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李学昌认为,这不仅取决于办学主体的努力,还在于整个社会评价体系、价值取向和校企之间的资源配置。

   专业学位教育最为成熟的还是MBA、MPA等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在此次专业学位教育综改试点中表现活跃。

   5月下旬,参与MBA专业学位试点的18所高校齐聚清华,在考试、招生、课程设置等方面纷纷提出了各自希望试点的内容。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透露,拟向教育部门申请,以国际通行的GMAT考试取代全国联考,作为MBA专业录取的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MBA教育起步较晚,但招生中引入心理测评环节,“这有助于更好地选拔新型商科人才”,有关项目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参与试点的高校还提出,考虑到双导师、重实践等培养特色,希望专业学位教育能够市场化收费,并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

   熊丙奇指出,如果不能实现在招生模式、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实质性变化,专业学位教育的大发展很容易被“异化”:一是以专业学位的名义,向学生收取更高费用;二是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之名,行扩大招生规模之实,制造更大的就业蓄水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