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折射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政绩观

2011年07月19日 05:40 来源:东南快报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雨果的这句名言,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我们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

  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

  这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平常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近六个小时。”回想起6月23日暴雨袭城的情形,家住北京西南三环的李女士仍然记忆犹新。当日,大雨倾盆,昼如暗夜。由于降雨正值交通晚高峰,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部分站点停运,李女士的回家路变得异常艰难。“基本上把所有交通工具都坐了个遍,还趟水步行了好久,回到家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介绍,这场降雨是近十年来北京最大的降水,局部地区甚至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雨量之大已远远超过城市道路和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局部立交桥下积水深度超过1.5米,给百姓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两位年轻人还因推车不慎掉进排水井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其实,近年暴雨袭京导致内涝并非首次。放眼全国,北京也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重地表,轻地下

  折射出一些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

  暴雨过后,座座“水城”骤然现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急速扩张。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10年间翻了一番。

  随着城市数量增加、范围扩大,“热岛效应”也在不断加剧,城市遭受突发强暴雨袭击的频次显著增多。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城区雨水汇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河道缩窄行洪断面减小,城市排水系统压力明显加大。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养护维修资金90%依靠地方财政投入,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维护。来自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不少城市‘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杨保军说,由于一些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响着广大百姓的生活。面对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现实,我们绝不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抓好排水系统这种看不见的工程,这才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绩。

  既要排水,更要蓄水

  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

  北京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田有俐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已是必然趋势。

  那么,是否只要花巨资完善排水管网,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认为,如果在城市系统规划上缺乏整体考虑,单纯依靠排水管道排涝,并不能根治城市水患。

  “城市治水理念必须要有大的调整。”程晓陶表示,眼下当务之急是明确职责、整合力量、认清城市水患的风险分布特性与演变趋向,在提高排涝标准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人民日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