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0日 01:3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殷赅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各种建筑节能方案和节能产品的试验场。这些节能方案和产品曾经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历时半年的展示,之后它们凭借资本的力量,开始潜入中国各地。
上周在上海举行的“2011中日美可持续建成环境大会”上,节能领域的各方势力除了展示其理念与方案、寻找机会外,也展现了其在世博之后拓展中国市场的成果与努力。
资本、技术与中国企业的结合
凯拓国际律师事务所(Kilpatrick Townsend)是一家在全球有18个分支机构的美国律所,10多年前就涉足中国。凯拓的合伙人肯尼斯·张对《第一财经日报》介绍,凯拓本来就在美国参与很多节能方面的业务,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拥有者和风险投资机构合作颇多,主要提供业务咨询。今年以来,凯拓开始加速帮美国企业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上个月,凯拓促成了美国企业与总部位于北京大兴区的霍氏文化产业集团设立合资公司,生产量子灯。
凯拓的律师尹潞表示,其实中国民间也有大量资金——比如北方“煤老板”手头的钱——在寻找理想的投资渠道,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则贴近市场,但又缺乏资金,有些企业在技术上也相对落后。因此凯拓在中国所做的业务,就包括将中国的民间资金或美国的风投机构、美国的技术与中国本土的生产企业进行对接,以投资公司或技术授权的形式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主要出现在太阳能、风能、节能产品领域。
尹潞表示,美国硅谷节能领域的一些创业公司,其节能技术成熟后,需要进入生产和市场开发的阶段,而中国凭借其制造业优势,正是实现产品化的最佳地点。
肯尼斯·张认为,中国工业正在从纯粹的制造向创新与研发转变,且中国政府正大力鼓励发展清洁技术,因此美、日等清洁技术领先的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将呈加速之势,而中国的节能产品市场将非常广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他国家的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服务机构都将有很好的机会。
建筑节能:期待战略性动作
凯拓这样的服务机构所引入的资金与技术,正是中国多数节能产品生产企业所缺少的。而在建筑节能领域,情况稍有不同——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资金。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新经济中国项目主任葛勇在此次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内已经接受了“建筑是有全生命周期的”这样一个理念,而这个全生命周期是有其成本的,能源消耗就是成本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工业产品要想达到10%~20%的节能效果并不容易,但在建筑领域,通过综合的节能技术措施,则能达到节能50%~60%的效果。葛勇说,中国的既有建筑达44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属高能耗建筑,此外每年还在新增约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这些高能耗建筑都需要进行节能施工或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8年曾表示,2020年之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含新建筑的节能化施工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投资至少将为1.5万亿元。但目前中国建筑节能产业的局限在于企业规模不易做大。
葛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建筑节能产品生产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其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资金,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其的支持力度也有待提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给投资公司以机会——像青云创投这样在国内清洁技术领域投资颇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也出现在了本次论坛上。
上海世博会上,“城市最佳实践区”里以汉堡馆为代表的国外建筑节能技术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远大馆这样的展馆,表明中国本土企业在这方面也并不逊色。葛勇说,从他接触的企业来看,与其他很多节能产品不同,中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并不落后于先进国家,一些企业的技术完全可与国外媲美。目前,中国建筑节能产业需要采取的是战略性的动作,例如考虑产业整合——成为能源管理外包商;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推动节能与装修同步化。
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金融业除了投资之外,还能有其他手段。日本住友信托银行房地产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伊藤雅人在论坛上介绍了住友信托银行的经验。他说,在东京都政府2007年出台了全球首个旨在降低当地企业和办公楼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总量封顶和排放权交易”制度(cap & trade)后,住友信托银行制定了一本详细的地产评估手册,从成本、可销售性、赢利可能三大方面来评估申请贷款的可持续地产项目。符合一定标准的项目,在信贷方面可以享受优惠。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