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家庭医生"离中国有多远_

2011年07月20日 16: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美国《侨报》文章原题:中国发展“家庭医生”关键在重视

  

  中国医改在医疗体系的重构上迈出关键一步,中国政府网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到202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民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这意味着,中国居民今后将拥有自己的“专属全科医生”,并可以自主选择“健康守门人”。官方在医改制度设计上,引入欧美“家庭医生”经验,正在实现由病发就治向预防保健的转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值得击掌的“华夏福音”。

  当前的中国,社区医疗力量弱小,“家庭医生”稀缺,民众无论大病小病均集中到大医院医治,医院人满为患,对一个医疗资源稀缺的13亿人口大国来说,不但病患因周转苦不堪言,国家财政资源也遭到某种程度上的浪费。当全科医生能够就近、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服务时,当居民的疾患能够及早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时,当病人不出社区就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就地完成治疗的时候,高昂的医疗费和看病遇到的种种周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

  此外,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是,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激增的现象。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问题刻不容缓,需中国政府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来解决。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中国政府已确定的一件民生大事。但应看到,中国式“家庭医生”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中国地广人多,本该最适合国情的全科医生却一直得不到重视。因为重视不够,愿意从事全科医生职业的人少之又少。卫生部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社区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人数只有0.73名/万人,只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反观其他国家,全科医生的数量占医生总数的30%至60%。

  现在的“全科医生”早已不是当年“赤脚医生”的概念,它有着极高的标准,需要多年的培训与成本投入。由于“家庭医生”的社会认同感不高、待遇低等因素,政府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留住人才。否则,所谓的居民健康“守门人”只能是幻想。

  而目前美国的家庭医生,每个人日常负责1000位至2000位病人,是病人得到医疗服务的窗口,也是病人与大医疗机构联系的中枢。家庭医生不仅要向居民提供一线医疗服务,还要掌握城市医疗资源,以便正确推荐病人到最合适的大医院就诊。社区医生的收入高,全年收入至少10万美元。

  因此,中国式“家庭医生”能否成功,如何将美国等国的经验移植过来,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改之路,确实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责任编辑:邵希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