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市场诚信是每个人的责任

2011年07月21日 01: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人性固有贪婪的一面,它注定了即使在银广夏事件十年之后,证券市场仍然难以禁绝类似的造假丑闻。问题只是在于,从市场本身的制度到相关的法律政策环境,再到各类中介机构的内控体系和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鉴别,是否足以建立起一道坚不可破的防火墙。

  今年以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即中国概念股)不断传出造假丑闻。有人以“阴谋论”度之,声称这是国际资金做空中国的手段。但如果客观看待,这一系列事件确实反映出部分中国企业存在的诚信缺失。

  无需实质性审批使得在美国上市是如此容易,一些本身公司治理不健全,甚至存在造假主观故意的中国企业,也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进入美国资本市场。这些企业往往聘用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可能根本没有远赴中国实地审计的能力,只能层层转包,最后把独立审计的重责交给一家唯利是图的第三方。正是这些游走在中美两国监管体系结合部的中介机构,把一批劣质企业推向美国资本市场,把原本受到热捧的中国概念股搅成一汪浑水。

  反观国内市场,虽然监管部门一再以高压手段要求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质量,严打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但取得的效果却可能事倍功半。胜景山河在IPO的最后关头因媒体曝光而紧急叫停,但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创业板和中小板一段时期内持续高价发行,巨额的超募资金让不法者有足够的造假动机。面对挑战,中国证券市场至少有两个方面亟待加强。

  首先,造假收益高成本低,而相关的刑事和民事责任追究的手段仍然滞后。近年来相关立法已经将内幕交易作为一种严重的证券犯罪行为,但是虚假陈述甚至是系统性的财务造假,只有数额巨大、后果严重的才有可能处以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这意味着,虚假陈述在我国并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直接构成犯罪,因此震慑力量不足,完善立法、强化惩戒效应已经是当务之急。

  其次,部分投资者追逐重组传闻和内幕消息,对于有良好治理和真实成长的上市公司却视而不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把握重组机会本身只是一种投资方法,因风险高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但是总有一些投资者却对于任何重组消息趋之若鹜。那些蓄意造假的上市公司,其手法未必高明,却能利用投资者的浮躁、非理性和从众心理,最后成功穿上“皇帝的新衣”。

  不少投资者变成投机者,最后陷入虚假重组泥潭后难以自拔,他们的维权历程不能不令人扼腕。但是事后的怨天尤人远不如事前的积极行动。如果投资者能够审慎对待投资,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利用现有的市场制度和法律机制维护自身利益,则更有可能换来一个诚信守法、治理良好的上市公司和可观的投资回报。

  没有人就没有市场,这个市场如果有问题,那么每个人都有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