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保税区应先把贸易便利化做起来

2011年07月21日 01:4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孙小林 李芃

   2011年过半,上海的自由贸易园区设想似乎近了半步,“今年内应该会有个明确说法”,浦东新区副区长戴海波近日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上海的保税区将在监管模式、外汇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都将有更多实质突破。希望借助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机会进一步突破。

   整个上海也在探寻打造自由贸易园区的路径。最近,上海市副市长杨雄专门带着这个话题,会见了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主席马瑟,马瑟认为,中国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变不一定要走同一模式,但诸如外汇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是前提之一。

   本报记者也为此采访了世界自由贸易区协会主席马瑟,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副秘书长焦建群。

   保税区要以服务贸易为主

   《21世纪》:最近英国方面把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排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第一位,为何?听说你是评委之一。

   马瑟:全球700多家自由贸易区比较后,外高桥排在综合排名第一位。我认为这是实至名归,原因在于货运量、技术创新能力、今后发展潜力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21世纪》:外高桥保税区仍然不是一个自由贸易区,它和世界通行的国际贸易区差别在哪里?

   马瑟:外高桥保税区的优势在于其产业规模,吸引了世界很多知名企业入驻,科技含量较高。上海之所以成功在于政府支持非常重要,此外,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支撑了外高桥的发展。

   说到差别,自由贸易区,各国有各国的发展模式,而且都在不断变化中。变化的方向是从原来以货物集散为主,转向以保健产品、因特网络、健康产品、金融服务等以服务贸易为主,从硬件向软件转化。

   我们希望,包括外高桥保税区,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试验田,一些先行先试的项目能够落后自由贸易区,比如报税期货交割等已经落户。

   焦建群:保税区在过去是境内关外的封闭区域,主要政策功能是鼓励两头在外。

   这个加工环节,是实施保税的,现在发生变化了,过去是两头在外,现在一头在外,一头在内。

   我们国家这几年,配套能力加强,要鼓励产业链在中国延伸,使我们的产品在品牌上,占领国际。因为国内的配套能力增强,国内市场需求一样强烈,很多企业在特殊区域,内销不便捷,现在正在改变。

   贸易便利化应先做起来

   《21世纪》:国内保税区似乎有不少都试图转型为自由贸易区,进展如何?

   焦建群: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102个,这个区域经过国务院批准的,以保税为主要功能的,在中国关境内,以海关封关的封闭式监管场所。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12个,出口加工区,以昆山为代表的53个,临港园区有5个,还有两个跨境区,以及这两年成立起来的14个保税港区和16个综合保税区。

   这些区域主要功能是在货物贸易,鼓励两头在外。目前为止,除了西藏,青海、贵州、山西等地方,其他地方都有。总体来说,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主,中西部这几年发展也很快,如成都、重庆等。

   我们也期盼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为自由贸易区。作为国内第一家获批的保税区,有重要的辐射作用,相关的经济数据也是最好的,在下一步功能拓展方面,作为示范区和探索的试验田。

   《21世纪》:政策面对于保税区转化为自由贸易区支持尚缺乏系统性支持,如何突破?

   焦建群:我们目前海关特殊区域和国际自由贸易区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需要很多方面支持。

   如何对接现在的世界自由贸易区,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希望特殊区域能带动上海经济发展,同时能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的经验。

   比如,我们现在大量产生的贸易摩擦,包括外汇储备等很多情况,和我们国内保税区吸纳的加工贸易比较多相关。我们没有自主品牌,我们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基本上在产业链的低端,因此,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调整。

   目前,海关、外汇等业务部门对上海综保区的创新发展很支持,最重要的并不是争“自由贸易园区”的名称,而应逐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先做起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