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何妨来一场学术审计风暴

2011年07月22日 01:1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公众有理由担忧,中国学术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系统性问题,而中科院研究员涉嫌贪污被刑拘事件只是暴露了冰山一角。

  近日遭妻子网上爆料,称其挪用科研经费包养情妇的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昨日据称被中科院监察审计部门发现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并已被刑事拘留。

  事态发展至此,“坏人”似乎注定会得到惩罚,事件本身也许就要渐渐淡出公众视野。然而,真正关涉公众利益的追问,恰恰应该从这里深入下去。

  在为自己辩解时,段振豪曾说:“其实所里报销科研经费是很严谨的,出差、开会报销都得有邀请函,要有论文,财务也要正规的发票和几道审查,还有审计把关,‘用科研经费养情妇’哪有那么容易。”

  而现在中科院的审计部门言之凿凿,说段存在贪污情节,那么中科院的报销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到底是严谨还是不严谨呢?

  由此可见,最值得公众和舆论关心的,不是段振豪有没有包养情人——那只是他的私人道德问题;也不仅仅是他有没有挪用科研经费——那只是他个人有没有违规违法的问题;而是中科院的有关制度,存不存在问题,存在多大问题;是中国各级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不存在问题,存在多大问题。

  之所以有这种担忧,是因为人们平时的所见所闻: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校属餐厅私人吃喝和宴请,用科研经费本结账;在校外私人消费的发票,当作科研经费报销;谈论课题经费,就像谈论自己的个人收入一样;许多课题申报表上,有关预算一栏,只粗略罗列“资料费”、“会议差旅费”等名目,而不要求详尽、可检验的预算书;到了课题临结项时,多少人匆匆拼凑报告、杜撰“成果”,应付审查……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怀疑——来自公共资金的科研经费,有多少被冒领、多领、挪用、浪费,有多少被真正、有效地用在了学术研究上?

  如果更进一步追问,人们还可以怀疑——目前我国的课题申报、评审制度,科研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流程,是否足以保证,得到公共资金资助的课题,真的都有相应的学术价值?有关成果、质量是否都很过硬,是否经得起严格的检验,有没有学术造假?是不是存在学术界的权势者——所谓“学阀”、“学霸”,私相授受、挪用侵吞科研经费的现象?

  科学研究,是非常专业的领域,该领域内的绝大部分专业活动,通常都超出公众的知识范围,甚至超出非本学科的其他研究者的知识范围;因此,在科学领域,容易潜藏欺世盗名、造假牟利之徒,也特别容易存在内部人互相包庇、欺瞒外界的现象,而且很难被发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现象多了,尤其是被他们把持了学术评价、管理的权力,那么整个国家学术界的生态就会变得极差,导致有价值的研究遭压制,有水平的人才被排挤,学术界充斥假冒伪劣的学术产品,庞大的科研体制沦为公共资金蛀虫的巢穴。

  当然,我们并没有断言,中国的整个科学、学术界,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中国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类似段振豪事件这样的丑闻,以及不绝于媒体的学术造假、违反学术规范甚至科学道德的消息,乃至学术界内部关于学术管理体制的激烈争议,让人们不得不对中国学术界的公信力、对中国学术管理体制的合理性感到忧虑。

  因此,类似段振豪这样的学术丑闻,理应成为引发中国学术生态大讨论的契机。学术界、学术管理部门和公众,都应当直面问题,参与讨论。

  作为公众心目中的国家最高科研单位,中科院理应对此类问题有所交代,至少应当公布段的审计结果,最好能够借此机会,对下属各单位进行一次彻底、透明的审计,以此澄清公众的疑问,并为全国的科研单位做一表率,最好,能掀起一场学术界的“审计风暴”。

  公众和舆论应该继续关注段振豪事件的进展和中科院的处理与回应,形成一种共识和舆论氛围,敦促学术界开展自查,检讨中国学术界的种种痼疾沉疴,探索更健全的学术评价、管理制度:例如在科研资金管理中,引入独立第三方审计等等。

  学术管理部门应当反思自己的管理制度,是否存在过度行政化、官僚化等违背科学规律的情形;是否存在着科学被迫围着金钱转、围着权力转扭曲整个学术生态的可悲景象。

  这样做并不是要为难学术界,而是要帮助学术界去除自身的腐败成分,净化学术环境。我们相信,公众的合理关切,会得到一切有良知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的欢迎,因为这最终有利于学术界形成以科学为本,公平、公开、公正的正常生态,有利于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