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2日 01: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首届“沪上金融家”评选结果揭晓
记者 杨毅沉 刘雪 桑彤 上海报道
在7月上旬发布的最新一期“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上海跃居全球第六,这不仅是对上海这个众多金融机构汇聚的金融中心城市的量化衡量标志之一,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后金融机构掌门人的极大关注。
而随着7月20日首届“沪上金融家”评选结果的揭晓,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最富吸引力和发展潜力金融中心身上的面纱被揭开,一批兼具专业背景、国际视野、丰富经验的金融家,正在具有巨大成长性和产业支撑环境的上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金融家正成为展示中国金融实力的“名片”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金融中心,已经聚集了全面的金融要素市场和齐全的金融体系,在最新一期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金融市场分项指标排名全球第七。纵观国内外金融史,在金融市场发展当中,顶尖的金融管理者作为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内核,是推动金融中心不断发展完善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在此次登上“沪上金融家”榜单的30位金融界高管中,有来自交易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个领域的行业领袖和创新领军人物。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坦言:“上海的发展需要金融家,同时也会造就一批颇具影响力的金融家。”
在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郭濂看来,金融中心的本质是金融家在空间和功能上的集聚,一个金融中心金融家的数量、水平和相互作用结构决定了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而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上海的金融家也正逐渐成为展示中国金融发展实力的一张“名片”。
多元而富有极大发展潜力的金融市场,让上海吸纳了国际、国内各类顶级金融人才。在此次获奖人士中既有中国金融界精英,也有西方金融界专业人士,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柯瑞江与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冈广和均当选为“沪上十大金融创新人物”。柯瑞江感慨地说:“只要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只要打开全世界的报纸都可以看到对中国经济的热烈讨论。在中国,生意的机会永远存在。”
从金融业开放程度方面看,目前上海的外资银行境内总部数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包括跨国金融业及相关行业巨头如花旗集团、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黑石集团、德勤、GE、麦肯锡、RBS、巴黎银行、AIG、普华永道、渣打银行、安永等多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上海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的80%以上。
对此,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指数服务公司总裁迈克尔·佩特内拉告诉记者:“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希望,当世界大部分国家还在试图从过去三年的经济衰退中恢复的时候,大多数专家相信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达9%。这也是为何来自全球的公司和金融家都涌向中国的原因。”
后危机时代资产管理机构争抢财富管理蛋糕
从此次“沪上金融家”榜单来看,除去传统的要素市场、银行业与证券业金融家,风险管理与财富类金融机构、金融高管所占比重较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理念有了新的转变。“如果说金融危机留下遗产的话,那就是银行、投资者、政府和监管部门都已经从这些风险中间学到风险管理。”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董事会主席让·米希尔·赫塞尔斯曾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对于上海而言,风险管理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考量的标准。”德勤中国全球金融行业领导合伙人刘明华认为,“若把金融创新比作油门,那风险管理就是刹车。风险管理并不会遏制金融创新,而是强调防患于未然。”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开闸以及国际风险管理机构进军中国金融市场,上海的国内外风险管理型机构聚集度增加,中国平安养老险董事长杜永茂、美国友邦保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蔡强、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伟、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等保险、期货行业金融高管均榜上有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坦言,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在于缺少某一个金融市场体系,而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如果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对风险认知不足,就可能处于投资被动的地位。
此外,随着新富阶层的崛起,中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正在逐步从购买理财产品、追求资产管理向更高境界的财富管理升级。以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的金融家们均在积极争抢这块“大蛋糕”。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周立群等均在财富管理模式方面有所创新。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上海成为亚洲最大金融中心指日可待
上海作为金砖国家金融中心的代表之一,主要优势在于成长发展,强势的成长性对上海金融市场深度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将给国内外金融家未来选择上海提供信心的保障。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国外机构高管今天仍然选择新加坡作为亚洲总部或中心所在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的惯性,因为那里有他们已经熟悉的法律和会计体系、已经持有的办公楼房和设备、已经建成的国际通讯网络以及已经了解的生活环境等等。
但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郑学勤认为,上海毕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而国外机构在亚洲的业务越来越多地同中国有关,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上海成为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也将成为上海在成长性保障下吸引国际级金融家的一个充分条件。
今年以来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国际知名金融业巨头纷纷在沪与上海金融机构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合作,不仅成立了合资的证券公司,还成立了股权投资基金、基金公司以及进行各种业务上的交流和合作。对此,在上海参加与华鑫证券成立合资证券公司的摩根士丹利总部高管就表示,非常看好未来上海作为巨大融资平台所在地的业务前景。而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国际顶尖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上海后,这将对上海吸引国际金融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除去强势成长性的巨大吸引力,上海在综合环境上的进步也凸显出其对金融家的各种保障。在2011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中,上海在服务水平上的排名从去年的第十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可见上海城市服务水平取得进步,也说明上海的政府服务更加尊重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政府治理、服务能力有了提升。
而在对金融市场的产业支撑上,上海的产业资本实力雄厚,不少大型产业集团成为金融机构的股东。上海大型产业与金融复合型集团企业——绿地集团董事、副总裁张蕴认为,产业与金融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进行内在的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也是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轨迹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也在另一方面给金融家提供了厚实的保障,同时也扩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型创新与国际化——沪上金融家未来突破的两大方向
记者 杨毅沉 王鹤 龚雯 上海报道
当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相继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之后,上海的金融要素市场与各类金融机构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业务与国内市场的单一发展方向。上海各大交易所与金融机构的掌门人,正在转型发展与国际化形势更加紧迫的情况下着手进行这两个方向的准备。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他们对国际板、银行二总部、跨境ETF基金、人民币FDI(外商直接投资)、QFLP(外商股权投资企业)、小“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各项蓄势待发的突破信心十足。
金融家需具备国际化金融发展战略与全方位的金融视野
7月21日,上海几大交易所掌门人和银行行长们与全球最大管理会计师组织CIMA(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组团来到上海的青年商业精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交流。从一个角度看,这是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家与一些老牌金融大国未来金融精英们的一场对话,但全球最大银行、全球第六大证券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管理者们显然并不太看重这些排名,而是更注重未来在与纽约、伦敦等老牌金融中心的潜在竞争中的发展前景。
上海的金融家们明白,当今全球两大世界级金融中心纽约与伦敦,均汇聚了众多的金融精英。这些引领金融发展创新趋势并握有金融话语权的高端人才,既是发达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金融秩序的变迁。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虽然上海在各类硬件方面的条件已趋于完备,但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要求下,国际化金融发展战略与全方位的金融视野,依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高管人才所需要提升的重要素质。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随着人民币FDI、QFLP、小“QFII”等人民币回流机制的逐步形成,以及国际板股票市场、跨境ETF基金的渐行渐近,这些都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这其中所需要高级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国际化要求。
另一方面,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沈立强、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为代表的多位沪上银行家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至今,各类金融机构壮大发展,在量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地位。但在相继拿下了“全球最大银行”、“全球最赚钱银行”等多项桂冠后,以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未来的转型与创新将至关重要。而对于原先过分依赖于利差收益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这种转型与创新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刘桂平说,金融家需兼具国际、国内视野,“既要有国际视野,还要熟悉中国国情”。在他看来,现在金融业发展很快,国际上的先进实践和理念、发展路径都在不断演变。金融家要有良好的视野来把握这些动态,并深刻理解后,将其融入中国经济金融实践中去。
1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证券总市值将达80到100万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自豪地表示,去年,上交所的市值始终保持在全球前六位,交易量保持在全球前三位,筹资额在第二和第四之间,按照国际通行的证券市场主要衡量指标看,上交所都排名在前六位。上交所已经位居全球主要交易所之列,而在亚洲,则是毫无疑问的亚洲三大交易所之一。
根据业内观点,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中的核心要素市场,其发展规模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金融中心的水平,而随着去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以及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规模进入世界三甲,上海的金融市场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一流,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金融家们认为,要素市场国际化极为重要。
“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一直讨论的重要课题。对于上交所来说,不仅万众瞩目的国际板股票市场需要大力全面准备,面对全球交易所合并浪潮,上交所稳健的国际化进程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选择。”张育军如是说。
张育军认为,现阶段,还要给国际化业务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争取早日推出国际板,推出跨境、跨市场的ETF,鼓励外国企业到中国发人民币债券。“可以憧憬,1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证券总市值将达到80到100万亿元。”
期货市场国际化是国家资本市场总体战略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国际化首先要从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的宗旨和使命出发。我国在大宗商品现货领域的国际化形态已经形成,而立足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期货市场应逐步地审慎地实现国际化,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期货市场的功能。
杨迈军说,目前上期所正在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国际化,如铜铝品种的保税交割试点,试点几个月来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后还将尝试扩大品种及保税区范围。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可不提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看来,要成为金融强国,必须加速推动货币国际化进程,使本币逐步成为世界货币。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企业家以民间贸易和市场合作等形式,将目前购买外国国债的债权变为商业形式的股权,将国家外管局和中投公司使用外汇变为千千万万家企业分散投资和使用。以此促进人民币向外释放能量,实现财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上海金融结构的转型与创新需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转型与创新”是金融家们接受记者采访时频频提及的两个词,在他们看来,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正是源于不断创新、不断变革。
历史经验显示,金融创新是贯穿整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史的永恒主题。金融创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个单点的突破。每一个产品创新背后,都可能带动一个金融市场,一个金融产业,一批金融机构。
“创新是银行经营发展需要具备的能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信息科技创新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沈立强如是说。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刘桂平将转型视为重中之重:“商业银行要适应上海‘转型驱动,创新发展’新思路,必须适应性地调整业务发展结构。”
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郭濂对“转型”二字感触颇深:“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一个客观趋势是,直接融资比重逐步上升,间接融资比重逐渐下降。银行业要保持原有的重要地位,必须有同上海‘二次创业’一样的紧迫感,大力创新。面对转型压力,最首要的就是始终结合国情,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一个正确的定位,突破传统的业务思维。”
“证券行业如何给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就是要通过不断创新。”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浩明说,“与之相关的是转型,目前整个证券行业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券商业务正从原来的通道业务转向以专业的中介服务为主,为客户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准确地把握好转型时机与趋势,要有足够的前瞻性。”
而在具体实施转型创新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发展,将对上海金融机构的转型创新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和中国历史、经济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随着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化,上海将成为一个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和定价的中心,全球以人民币交易计价的业务都将会推动上海金融市场与机构的转型与创新。
徐浩明说,随着人民币贸易项下结算的开展,海外市场的人民币越来越多,需要人民币回流机制,在此背景下,证券公司可设计在监管范围内推出符合客户需要的创新型人民币投资产品,包括“小QFII”、人民币FDI、QFLP等,这将推动证券行业找好国际金融中心,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定位。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