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2日 07:02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胡萍
近期,中央高层分赴多地密集调研,专家分析称,调研结果或将成为确定下半年宏观调控基调的依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表明“上半年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解除了市场对于“硬着陆”和“滞涨”的担忧,然而宏观经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告诉本报记者,当前要防潜在风险于未然,深化体制改革、重视市场引导,防范地方过度的债务和民间借贷纠纷、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潜在风险,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稳物价仍是重中之重
今年6月份,CPI同比增长6.4%而再创新高,CPI高位运行使通胀压力依然不减。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速平稳增长的同时继续调控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难题。从近期中央高层的表态可见,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仍是稳物价。
“尽管经济增长率稍有回落,是政策调控的结果,但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只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物价上涨率则提高了1.4个百分点,这种一增一减且幅度不相对称的态势值得关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经济学家张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控制通货膨胀有可能是我国今后的一个长期任务。
商务部近期的监测显示,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止涨回稳,肉价涨幅继续回落,水果价格环比由升转平,这是否意味着物价压力有缓解迹象?张曙光认为,在上半年的价格上涨中,翘尾因素的确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尽管下半年翘尾因素没有了,可反映价格走势的环比价格还在上涨,PPI还在高位,与此同时,非食品价格也出现上涨,新涨价的因素将上升到主要地位。
应该说,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但在多重政策效应下CPI将呈回落之势,这一点似成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判断,三季度物价涨幅可能仍然较高,但四季度有望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经济学家姚景源也表示,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有难度,能实现”。
潜在风险须警惕
下半年经济走势如何?业内普遍持“趋稳放缓”的判断,而且认为增速回落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近期银监会、工信部等部委陆续公布的下半年工作部署中不难发现,各相关部门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企业要素成本上升及小企业生存困境等方面。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称,工业经济仍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大起大落局面;但企业经营的内外部压力在增大,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生存压力增大。银监会表示,落实贷款新规、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将是下半年金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国企借助正规金融系统提供的资金进行投资,而民营中小企业因在体制内融资艰难而陷入“钱荒”,不得不用利率极高的民间借贷,导致融资成本极高。辜胜阻将这种情况称为“金融二元特性凸显”,他认为,企业高成本时代日益凸显,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这九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此外,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居民收入增幅大大滞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以及投资主导增长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都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突出问题考验调控智慧
我们看到,一方面物价水平维持高位,另一方面经济存下行压力,如何平衡治理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选择。正如辜胜阻所言,钱流失衡、成本攀升、就业纠结、消费乏力和分配不合理,进一步考验着宏观调控智慧。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上半年开局良好,但市场上对于未来政策走向的认识并不一致。如光大证券预计的,“抗通胀的政策基调短期不会改变”。中国银行日前发布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则预计,部分政策将会作出微调。该报告称,“货币政策总体偏紧,可能出台1至2次加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多种政策,确保保障房建设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还有分析认为,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在坚持“控物价”的同时,将进一步强调“稳增长、调结构”,货币、财政、产业等政策将有收有放。
辜胜阻表示,当前要增强风险忧患意识,要防范地方债务引发银行坏账和民间借贷纠纷高发的潜在金融风险,又要防范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困境引发中小企业大量停产半停产和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还要防范高物价、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对居民消费过度“挤出”和投资过多“退出”叠加,进而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经济下行过快的潜在风险。
为此,辜胜阻建议放宽金融管制,规范民间金融,让民间金融阳光化,以防范民间借贷纠纷引发金融风险;通过加强减税减费、加大结构性金融支持、扶持转型升级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还要加快收入分配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张曙光认为,我国经济和政策处在两难之中,政府没有用下调经济增长而“换取”通胀控制的打算。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长期坚持,相对较紧的政策操作暂时还得继续。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