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城市防涝要“排水”也要“蓄水”

2011年07月22日 10: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入夏以来,各地多有暴雨,暴雨所至,一些城市发生内涝。如何排水,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城市开发中“重地上、轻地下”,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大大滞后于城市建设是导致城市内涝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地下管网建设投入大,很多城市在建设初期缺乏资金,城市排水管网干线设计的排涝标准通常为“一年一遇”到“三年一遇”。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而一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与前瞻布局,不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内涝现象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管护比较粗放,管网老化、连接不畅、排水管道被占压等问题普遍存在,既有管网的排水能力也难以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防治城市内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开发理念,强调公共基础设施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地下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提高既有管网的管护水平。

  其实,我国的城市也不乏成熟的地下排水系统。如在江西古城赣州,始建于宋代全长12.6公里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承载着为近10万旧城区居民排污的功能。据称,福寿沟建成900多年,赣州老城区未出现过大的内涝。

  对于新建城区而言,地方财力之雄厚早已今非昔比,提高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城市建设的理念是追求表面光鲜还是以人为本、着眼长远,是否真正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如果城市建设中多一些长远发展的眼光,多投入一些财力、物力于人们“看不见”的地下,加强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城市的内涝有可能不会发生。

  然而,对老城区来说,在地面已经城市化、地下排水管网已经建成的情况下,提高标准的改造不仅代价倍增,而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城市快速扩张、地下空间已经被占用的情况下,修修补补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转变城市开发理念。

  仔细研究赣州的福寿沟,同样可以发现,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时,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洪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正是由于这一相互连通的活水系,才大大增强了赣州老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反观现在的不少城市,由于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紧缺,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填埋了大量湖泊、河道,破坏了原本连通的活水系。而河道填埋处由于地势低洼,往往又成为内涝的重灾区。可以说,城市水系遭到破坏,是城市内涝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经验表明,防洪排涝不能只指望排水管网,在提高排涝设计标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尽量把公园等公共绿地设计得比周边地面低一些,在道路地面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同时在立交桥周边修建大型储水设备,以便把暴雨蓄积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将内涝威胁变成资源优势。对湖泊河道日益减少的城市而言,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和利用河道体系,使其与市政排水管网共同组成城市排水体系,无疑更是一个重要课题。(万建民)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