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3日 03:3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吵了大半个月,中芯国际的内讧风波总算暂时平息。董事长兼代理CEO张文义的出任,让局中的利益各方内心暂时平衡。毋庸置疑,这场涉及董事会、企业高管争权的风波最后没有赢家,最大输家是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集各种符号于一身,比如,先进科技制造代表、本土半导体产业标杆、创新型公司。它的发展,代表着中国在上游基础科技制造工业领域的水平。此次风波,折射出中芯作为一家本土创新型高科技公司追赶国际产业的典型困境,即如何在政府意志和国际市场之间取得平衡?
具体地说,作为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战略产业,半导体制造需要国家投入,以多种形式进行支持;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分面向国际竞争、充分市场化的产业,作为追赶者,需熟悉并懂得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但是,“政府之手”的边界该如何制定?企业如何在国际产业规则和本土产业“潜规则”间取得平衡?
中芯一案,正是因各方对此理解不一,才导致董事会及管理层内部产生严重分歧。
代表政府资本意志的大股东大唐电信的典型思维是:作为本土企业标杆,首先必须“政治正确”,控制权当需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而作为重要出资人,大股东对公司战略及重要人事变动行使指挥权力符合商业逻辑。更多海外投资人则认为,在商言商,企业首先要盈利、要壮大、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才是对本土产业负责的表现,对公司既有战略和管理层的任性变更,将导致公司贻误技术和市场追赶的重要窗口期。
两种意见看似冲突,但若以企业和产业发展大局为重,最终利益却可以统一。不妨做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国资控股并行使管理权,但由于管理水平及能力不佳以及产业经验缺乏,中芯国际竞争力并未显著得到提升。另一种假设是,国资控股但放手管理,中芯遵守国际产业游戏规则迅速发展壮大。哪一种对本土产业发展更具推动作用?答案一目了然。
对中芯国际来说,此次风波造成的伤害已经太深。张文义的出山,也仅是个暂时的平衡。谁来正式接任CEO,对公司未来走向至关重要。大戏还未落幕,但是“鲜血不能白流”。本文通过对风波前后中芯国际重要历史片段和人物的总结,还原一个在“矛盾与困难中前行”的追赶者形象,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对追赶中的中国高科技业予以反思和警示。(黄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