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3日 15:05 来源:华夏时报
破解中国式通胀
翟玉胜
2011年,管理通胀预期是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政府屡出货币政策:房产调控政策出台“新国八条”,半年2次加息、6次提高准备金率,可谓用心良苦。7月出炉的经济半年报中,全国CPI同比增速为5.4%。前4个月的CPI涨幅均在5.4%或5.4%以下,6月CPI同比上涨6.4%,涨幅是3年来的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媒体形容“一头猪拱起CPI”。一些专家认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速控制在5%以下有一定的难度,控通胀下半年任务艰巨。这个风险不是属于中国的专利,像欧元区英国CPI已经在3%以上,美国5月CPI为3.6%,是1956年以来的新高。全球仍处于一个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通胀上行的态势。在目前贫富差距很大,且差距继续拉大的情况下,长期的高度通货膨胀对于民生的挤压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这个趋势必须引起警惕。
中国式通胀之谜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纸持续贬值的过程。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成本推动型,也可以是需求拉动型及结构性通货膨胀。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完全体现了中国式的特征。
全球货币超发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经济最致命的痼疾。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基础货币或者说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美元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元,增幅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我国货币发行过剩,向经济中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用广义货币量M2来计算,1990年,中国的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72.58万亿元,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还多。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广义货币仅增长2.564倍,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08%。即使美国近两年实施了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广义货币总量迄今也还占不到美国GDP的60%。试想一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其经济活动规模只有美国的1/3,广义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竟然高出美国的将近4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设想不产生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呢?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延续。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累积4.2万亿元,占全年7.5万亿的目标的56%。
导致货币超发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投资规模过大。通常人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M2/GDP)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一般而言,M2/GDP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这从GDP的数据构成可以看出来。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属于超高速增长。而货币供给方面的因素同样继续对物价上涨“给力”。银行信贷在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我国银行业以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限制,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是银行系统的高放贷积极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重估和上涨使得企业进行抵押融资的能力大为增强,促使银行信贷扩张,而银行信贷的扩张又将进一步加剧投机需求,推动股票、房地产等价格上升,形成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信贷扩张的相互推动格局。同时,国际大宗原材料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态势,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另一个源头出口顺差及外汇储备在继续发力。6月出口顺差222.7亿美元,创7个月来的新高。截止到2011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人民币现在汇率已经升到历史高位,进入6.4时代。“强制结汇”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使得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了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外国债权的做法。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人民币升值过于迅速的目标下,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而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乘数效应作用于经济,使流动性持续走高。
中国式通货膨胀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这是很难控制的现象,传导链条从原材料到人工都在上升,控制住了一头控制不住另一头。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秩序和环境也存在问题。比如,因公路乱收费等众多原因造成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竟然达到了GDP的17%。
抗击中国式通胀之策
在当前高基数背景、高通胀预期、少刺激政策的大环境下,在通胀以及投资增速减缓和出口增长下降的背景下,消费成为总需求保持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4个百分点。若剔除价格因素,上半年消费增速已跌至2009年以来的一个低谷。如果关注农民、农民工、城市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其所产生的内需扩大效应将非常可观,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就可以获得强大的内部动力。由此,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才能对消费稳定增长形成支撑。一是应对低收入或贫困者发放消费券。二是为弱势阶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将政策的着眼点更多地转向实体经济,特别是要为吸纳了大部分就业的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尽可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四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真正重视建立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居民收入与物价挂钩的机制。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要通过物价补贴等方式保障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实际生活水平不要因为价格上涨而下降。
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结构性通胀的因素,应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加粮食和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的生产,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收购和储备体系,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和市场的规范。同时要规范商品市场价格行为,打击价格垄断和行业垄断。对于农产品等必需品的价格市场,政府应从增加务农收入、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及维护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适当提升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严厉打击非法囤积和炒作行为。对猪的成本推动因素和周期循环规律,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养猪产业集中度。整顿好市场秩序,加强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加强市场建设,保障物畅其流,降低商品市场流通成本。特别是对公路乱收费、区域市场壁垒等问题必须加大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市场经济血脉中的梗阻,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金融机构要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规范金融市场行为,防止过度投机。政府部门则应加快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创新,积极为真正做实业的企业减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