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德国的默多克

2011年07月25日 00:27 来源:《新世纪》周刊

  □ 王斌 | 文

  莱奥·基尔希(1926-2011),德国基尔希传媒集团总裁

   就在默多克为其“窃听门”事件焦头烂额而不胜烦扰之际,他的老战友先行一步,德国媒体大亨莱奥·基尔希(Leo Kirch),7月14日在慕尼黑辞世,享年84岁。

   基尔希被称为“德国的默多克”,是因为他们都是媒体大亨,并且执掌传媒业的手法如出一辙:寻找机会、瞄准目标、不遗余力地借款高价买断、高价售出、获得巨额利润。高风险、高收益是他们秉承的商业信条,冒险和坚持己见是他们特有的性格底色。不同的是,基尔希由于商业判断失误和时运不济,在2002年就不得不宣布他的传媒帝国破产,而默多克在世界传媒市场驰骋得更久——虽然现在也开始为其过度扩张和蛮横埋单。

   基尔希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德国家庭,父母分别是洋铁匠和酿酒师。1926年他生于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小村庄,后来在附近的维尔茨堡长大,去慕尼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和数学,并在该校当了一名教经济学的老师。

   他的第一桶金源自一次旅行,1956年他去意大利游历,用借岳父家的大约6000美元买下了一部电影的德国发行权,就是著名导演费费里尼第一次获奥斯卡奖的片子《大路》,随后他再接再厉不断购进电影版权。1959年基尔希看准了好莱坞电影在德国的前景,当时不惜举债270万美元,给德国的电视台引进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多达400部美国电影,直到拥有了世界上美国之外最大的电影资料馆。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公营电视台电视一台(ARD)和电视二台(ZDF)在连续剧、电影和美国电视节目方面几乎全部倚重于他的公司提供内容。

   基尔希的人际关系网为其事业增色不少,很多重大的商业机会来自于此。他是德国前总理科尔的私人密友,1982年科尔决定打破德国电视的国有垄断格局以后,基尔希成为德国第一个创办私营商业电视台的人。科尔2008年再婚时,他也是婚礼现场的贵宾。澳洲传媒大亨默多克、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沙特阿拉伯王子都是他的合作伙伴。

   到上世纪90年代,基尔希的传媒事业如日中天,他的基尔希集团估价50亿美元,员工逾万人,与宝马和西门子规模相当,是欧洲最大的传媒企业之一。他拥有德国最大的商业电视台ProSieben,还参股当时德国最大的报业公司施普林格,并且在德甲联赛、世界杯、一级方程式赛车等世界级赛事中都有大额股份,拥有多项赛事转播权。

   1996年,基尔希遭遇了他的滑铁卢,源于他进行的另一项新事业——德国的付费电视Premiere World,四年内他总计投入了30亿美元。不过德国是公共广播电视非常发达的欧洲国家,受政府资助的公营电视台节目繁多,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当时的德国民众并没有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热衷于购买付费频道的节目,所以用户数量始终达不到盈利要求,每天运营都在亏本。当好几个债务都同时到期时,银行和默多克等传媒大亨都没有伸出援手,高达65亿欧元的巨额债务使基尔希危机四伏,最后导致德国战后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然而,他的强硬本色并未改变。在破产前两个月,面对记者“集团是否会被收购”的尖锐提问,基尔希的回答是:“上帝曾给予了我很多,当然上帝也有权利带走。既然要吃掉我,那就让他吃掉吧,但他应当给我留下骨头。”

   破产后他又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与德意志银行对薄公堂,称该行前监事会主席布鲁尔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曾对基尔希集团的信用可靠程度做出负面评价,对他的集团最终破产有直接影响。虽然耗时九年,花费了1100多万欧元,执行官布鲁尔也在巨大的压力下于2006年宣布辞职,但他仍然拖着病躯继续战斗,要求巨额索赔。

   直到今年1月,他还坐着轮椅出现在法庭,靠一位朋友在身边向法官传递他已含混不清的语言。

   基尔希比默多克大5岁,比贝卢斯科尼大10岁,作为这一代世界级传媒大亨中的老大哥,他在这一点上显然称得上是先驱:目标清晰、全力以赴。正如他在德国的老对手、塔斯曼集团前任高官迈克尔·多纳斯曼所言:“谈到对好莱坞、对内容的重要性的理解,基尔希比其他德国人都领先了20年。”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