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5日 06:39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牛娟娟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增长迅猛,其快速发展势头备受各方关注。本报记者日前就当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理财业务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如何理性投资理财产品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问:有媒体称中国银行业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了十几万亿元。能否介绍一下理财产品的发展规模?
答:金融业务的统计用发生额或余额,但一般使用余额来衡量存量规模,用余额的变化来衡量一段时期金融业务的增长情况,需要注意发生额和余额这两者的区别。
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的累计发生额较大,但从余额看,6月末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3.57万亿元,占同期存款余额(78.6万亿元)的4.5%,比上年末增加80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投入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由于多数理财产品期限较短、不断到期兑付滚动发行,因此发行额会远远大于余额,更远大于余额的增量。今年上半年,期限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额占总发行额的比重接近80%,30天以下的占比超过60%,有的期限仅有几天,所以周转量看起来会比较大,但在每一个时点上的实际存量规模则要小得多。
问:如何看待理财业务尤其是表外理财业务的发展对宏观调控造成的影响?
答:银行理财产品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表内理财产品已含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货币或信贷的统计中已得到反映。表外理财产品虽然未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但根据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人民银行今年以来加强了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理财产品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已涵盖在社会融资总量中,能够较好地解决商业银行利用表外业务规避宏观调控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新增7.7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847亿元,保持了较为合理的增长水平。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平稳回落。稳健货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问:有人认为,只要从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风险就应由银行承担。对此应如何正确看待?
答:与其他投资一样,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是要承担一定投资风险的,而且不同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有的产品是保本型理财,属银行自营业务,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有的产品是非保本型理财,属银行代客经营的中间业务,银行收手续费,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仔细阅读产品合同和说明,注意相关风险提示,认真评估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问:如何更好地引导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良性发展?
答:理财业务作为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其发展总体上反映了金融市场投资品种不断丰富和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改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有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些金融机构可能出于考核的需要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加大了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在规范操作方面也需进一步改进。
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一直注重理财产品发行、销售、投向等环节的规范化与透明化,致力于加强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明晰发行方、投资对象、投资者的责权关系。央行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严格履行产品合同所规定的义务,为客户理好财;继续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好自身头寸,优化期限匹配,确保稳健经营。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