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梅新育:境外上市已成海外流动性涌入重要途径

2011年07月26日 0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境外上市已经成为海外流动性涌入中国的一条不容忽视的渠道。在世界各国已经深受美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冲击、第三轮量化宽松又有可能成为现实之际,我们更需要对此足够关注。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其它国家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通过投资渠道输出泛滥成灾的流动性。由于众多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背负沉重不良资产负担,其首要任务是尽快提高资产质量,在因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获得充裕现金后,他们大量购买所谓高质量资产,使得泛滥成灾的流动性流向资产市场和中国、巴西等热门新兴市场,抬高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同时给其它国家、特别是热门新兴市场货币施加升值压力,从而间接有利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出口商,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量变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在主要西方中央银行奉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近两年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数量和融资规模大增。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香港这个“国内境外”市场上市,一部分是在国外上市;前者纳入中国证券市场统计,后者不纳入。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8年至2010年H股公司境外筹资总额分别为3596.16亿元、4609.54亿元和10275.20亿元,筹资总额随联储放松货币政策而激增的态势非常明显。在国外市场上,美国是中国公司上市筹资最多、公司营业收入和市值最大的市场。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名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统计,2006年之前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数量较少,截至2006年9月19日,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有17家;从2006年起,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数目激增。不考虑任何形式的买壳交易,2006年至2007年中国企业在美IPO分别为7家和29家,2008年因金融危机爆发而锐减至4家,2009年恢复至10家,2010年猛增至34家,为迄今中国公司在美IPO最多的一年。而且,中国企业在美上市随着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和市场对此预期增强而同步上升的态势也显而易见。从2010年9月中旬搜房网上市起,3个月内有23家中国企业在美IPO。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大规模的境外上市实际上已经给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制造了一个日益扩大的漏洞,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向紧缩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并不同步时,这个漏洞尤为显著。因为此时海外过剩的流动性将借助境外上市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渠道流入中国内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政府紧缩性宏观政策的成效,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维持中国政府希望压缩的产业发展。以往最典型的案例是在大规模“压锭”时期海外上市棉纺织企业得以逆势扩张,近年房地产调控中境外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大量发行企业债券,以及国内货币政策一再紧缩却依然不能完全抵消美日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需要对此给予关注。

  (责任编辑:佟胜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