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2011年07月28日 08:01 来源:经济日报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升,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经贸大国的地位已基本确立,使“十二五”时期中国外贸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拥有快速增长的世界大市场和低成本的优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500家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在跨国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不仅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还计划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将更多地开展研发活动、建立区域总部,把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向中国转移。第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时机,世界大部分经济体的企业市场价值缩水,资源、技术、品牌等价格下降,为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已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备、工业装备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如,南亚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机电产品需求很大,而中国机电产品在质量、性能和价格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深受消费者青睐。

  总体看,“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虽然还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缓慢复苏阶段,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速,这为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至关重要。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转变经济结构,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打好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首先应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其次,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再次,在外贸出口方面,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第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在出口方面,应加快轻纺类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与此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大力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转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在进口方面,要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

  第三,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区域外贸的均衡发展。随着国内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约束的增强,我国工农业发展都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为此,“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要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要率先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区域国际竞争软实力。

  (执笔:陈家勤 李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