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索罗斯香港公司照常运作 SEC新规迫对冲基金退战亚洲

2011年07月29日 00: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秦伟

  核心提示:没人知道索罗斯是否被新规“逼”出战场,但数据显示,对冲基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没人知道去年3月宣布退休后,索罗斯是在何时复出的——不过,他又宣布退休了。

  7月27日,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致信全体股东,宣布终止为外部投资者提供理财服务并向投资者退还10亿美元,而其近40年的对冲基金经理人生涯也宣告结束。

  索罗斯指出,根据上个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基金监管规定的重大调整迫使其做出上述决定。根据上个月SEC通过的一项提案,大型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将被纳入监管,SEC要求资产在1.5亿美元以上或者有15个客户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须向其登记备案,公布有关其投资者和职员、管理的资产、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及基金顾问服务以外活动等信息。SEC有权对这些大型基金进行突击检查。

  一条法规,逼迫叱咤风云的索罗斯金盆洗手,真的是洪水猛兽么?

  “我不清楚索罗斯这个决定的真正原因,”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HFR)亚太区总监和研究主管谷佳表示,他以上市公司选择改制为私有公司做类比,认为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应当是希望专注于更长远的目标。

  尽管,没人知道索罗斯是否真的是被这条新规“逼”出战场,不过,一些数据显示,对冲基金的日子似乎是越来越难过。

  影响几何

  随着新的金融监管法规对投行交易部门的限制增多,一些顶级交易员被迫自立门户,引发了今年第一季度新建对冲基金的热潮。对冲基金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近298家对冲基金成立,占基金总数的3.3%,这一数字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不过生存并不容易,第一季度倒闭基金的数量也是过去 4 个季度中最多的一个季度,共有181 家对冲基金倒闭,季度基金流失率达到2%。

  外媒报道,从8月1日开始,Steve Cohen创立的SAC资本公司的旗舰基金也将停止接受外部投资者和现有投资者的新资金投入。

  如果大师级的人物都决定归隐山林,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对冲基金关门大吉?

  “索罗斯退出只是一个特殊的案例,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对冲基金的活动依然很活跃。”天职合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钟婉仪表示。

  “监管对于对冲基金经理人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像索罗斯这类宏观层面的经理人,监管法规可能涉及更严格的审查,因为他们一般通过做多或者做空某一宏观经济趋势进行操作,与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息息相关。”谷佳向记者解释。

  他表示,并未发现有迹象表明新法规对整个对冲基金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两年前,我们的一份调查显示,那时尚无强制要求,但已有近半数的美国对冲基金在SEC注册。”

  亚洲新战场

  尽管2011年第一季度,亚洲金融市场并不算安稳,不过这一地区仍然收获了大量资本。对冲基金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投资人在第一季度一共投入了超过36亿美元净资本到亚洲市场,占投入到整个对冲基金市场的320亿美元新资本的10%多。与此同时,专注投资于亚洲的对冲基金总数增加到1055家,这是自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多的一个季度。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私有资产管理基金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Timothy Loh律师事务所的主席劳天佑告诉记者,其律所在香港为对冲基金提供法律服务。

  去年,索罗斯在香港创办了SFMHK Management(下称SFMHK)公司。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司注册处的信息显示,总部位于纽约、由索罗斯担任主席的Soros Fund ManagementL LLC,以1港元的注册资本创办了这家香港公司。其股份申请表显示,总计40,000,001港元的股款总额中,索罗斯的纽约母公司获分配3500万份股份,即3500万港元。

  刚成立一年,索罗斯即告退休,让SFMHK的命运蒙上一层阴影。经记者实地踩点确认,目前SFMHK仍在正常运作,但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便置评,拒绝接受采访。

  越来越多对冲基金选择香港驻足,是否与美国监管的日益钳紧息息相关?

  “这一趋势背后有很多原因,监管环境可能是一个因素。许多美国的基金经理人已经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在不熟悉香港市场的情况下,他们不太可能突然关掉在美国的办公室将营运迁至香港。”劳天佑指出。

  “人们通常认为对冲基金选择离岸是为了躲避监管,然而,近期趋势显示出,为了满足投资人需求,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人转而选择在岸。”谷佳分析指出,“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两个因素中,投资者需求总是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香港,对冲基金也需要从香港证监会获发9号牌照,” 钟婉仪指出,“美国监管趋紧和亚洲投资机会增多,可能是吸引越来越多美国对冲基金来港的原因。”

  “香港和美国的监管不同,但很难说谁好谁坏。几年前,很多人觉得香港监管太严于是选择新加坡,金融危机后,很多人又认为香港的监管水平是恰当的。”劳天佑表示,他又指,也许几年后,经理人对于香港和美国监管水平的看法又会变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