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年重组完结_越秀地产逆周期扩张__

2011年07月29日 03:2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张艳红

  当多数开发商都已经开始考虑减少开工量时,房地产行业依然不乏逆水行舟者,越秀地产(00123.HK)便是其中之一。

  7月28日,该公司正式宣布弃用过去曾经使用的“广州城建总”、“城建地产”以及“越秀城建地产”等名称,统一改作“越秀地产”,用于配合全国扩张战略的实施。这次换标意味着该公司从2008年起的组织构架调整暂告一段落,全国扩张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在最严厉的宏观调控背景下谈扩张,越秀地产前面的路并非一片坦途。但历经3年重组的这家广州老牌国有企业,如今颇有几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

  摆脱区域公司痕迹

  虽然不言放弃广州市场,但越秀地产这家曾经最早一批在香港上市的地产公司,真的决心要摆脱名称上的束缚,快马加鞭实施全国战略。公司执行董事及营运总经理陈志鸿果断地表示,即使在其大本营广州,都不再使用家喻户晓的“城建”字样。

  做出这一决定是需要勇气的。越秀地产的前身“城建总”在广州曾经拥有28年的房地产从业史,其履历比如今风光无限的“华南五虎”(恒大地产、富力地产、碧桂园、雅居乐、合生创展)更为光鲜亮丽,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中,多数出自该公司之手,老项目如二沙岛别墅群、新项目有国际金融中心(西塔)。

  如同该公司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路径一样,越秀地产更名换标也颇为周折。2008年该公司启动全国扩张战略后,一度在广州使用“城建”品牌,在广州之外使用“越秀”,两个名称并行,原因只是担心过大的变动会断掉了企业的历史传承。

  但时至今日,该集团仿佛已经走到不得不统一名称的地步了。陈志鸿直言:“更名换标就是为了凸显全国品牌的力度。如今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格局,区域性不可能跟上发展的步调,想要成为行业中有位置的企业,必须是全国品牌。”

  事实上,为了实现转变,越秀地产的母公司越秀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对这家盘根错节的老牌国有开发企业开刀了,先将城建集团的地产业务装入香港上市公司越秀投资,接着从越秀投资中剥离造纸和公路等业务,从而留下一个纯粹的地产上市公司。

  资料显示,2008年12月,越秀投资剥离造纸业务;2009年11月,集团完成上市公司重组,越秀投资将公路业务分拆出来,更名为“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地产业务;2009年,集团理顺了穗港两地的资产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2010年11月,越秀地产按10配3、每股配售价1.61港元的基准进行了供股,共募集资金34.48亿港元,实现了越秀地产上市以来首次以供股的方式融资。

  虽然公司已经全国布局了3年,并在广州以外的9个城市拥有了项目,但截至2010年,越秀地产仍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全国性地产公司。因为其2010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56.33亿,几乎来自广州市场,其余地区的投入都还未进入收获期。

  融资扩张快马加鞭

  想要成为行业和市场认可的全国品牌,越秀地产的路还很长。根据该公司最新披露的“十二五”规划,该公司计划用五年时间来到达彼岸。

  陈志鸿称:到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在建工程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这一规划将分作两步实现: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计划实现营收超过100亿;第二阶段为2014~2015年,计划实现营收200亿。

  对于这家有着“政府婆婆”的国有企业来说,如此高调地发布经营指标和计划尚属首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各项指标的背后包含着相对清晰的思路和逻辑。

  如果说以2010年营收56.33亿为基数, 200亿相当于基数的4倍,即翻了两番。颇有意思的是,前三年增长一倍,后两年在这一基础上再增长一倍。

  这其中体现的是越秀地产对宏观调控的独特思考。“如果说2008年是房地产的冬天,那么现在是特别冷的冬天,但我们准备了棉衣。”陈志鸿说,“短期内宏观调控不会放松,此刻属于行业低谷,却正是我们加快扩张的时机,市场一旦回暖,届时的业绩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如果现在不加紧施工,到市场好起来才行动就会再度错过这次机会。”

  数据显示,越秀地产今年上半年销售30亿元,业绩并不突出。在全国布局不完善,大多数可售项目扎堆一线城市的情形下,下半年的销售仍不容乐观。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公司主打高端住宅产品,正是本轮宏观调控所打压的重点。

  “希望全年的销售能够超过去年(去年为88亿元)。”陈志鸿说。但他的重点显然不在2011年。“目前要做的是利用香港和内地两个平台融资,确保公司财务安全。”

  在去年9月配股融资34亿后,越秀地产曾多次利用香港平台获得海外银团贷款,仅今年5、6月份,公司已先后三次获银行无抵押贷款,总计19亿港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