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9日 05: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孙小林
7月27日,上海市政府召开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会上指出,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此次大会是在上海上半年GDP增速排名全国倒数第二的背景下召开的。此前,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负责公布了一份调研报告,直指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领域“增长偏低”。
对此,上海选择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面对不足,找寻差距,寻找后续增长的空间,以此彰显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
会议上透露的消息显示,上海方面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安排,其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仍列为最重点,包括海外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上海资本市场等将在下半年稳步推进。
就在推进大会召开前不久,2011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在沪发布。上海由上一年度排名全球第8位上升2位至第6位,成长性排名第一。
但韩正在27日的推进大会上仍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事实上,在外界看来,“新情况新问题”就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巨大,和国家要求仍有不少差距。
这可从多个数据中得到证实。
前述调研报告列出的数据就显示,上海系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全国占比从2007年的29.5%回落到2010年的23.3%,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占全国比例从2006年的8.3%回落到2010年的7.3%,期货总营业收入全国占比从2007年的53.7%回落到30.5%。
该调研报告由此指出,2010年机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但增速不高”、“金融机构相对实力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负增长”,2010年年度世界前30位银行亚太区总部无一落户上海。
更为重要的是,从金融人才角度来看,以2010年为例,人才聚集呈现负增长,“整体景气度较低”。
调研报告分析,上海金融人才在2008年之后增长进一步放缓,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金融人才为20万,到了2010年年底,才为23万人左右。
进一步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金融人才总数就“已达23.2万人,之后的两年内几乎没有增长”。
这显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并非细枝末节的改革就可以推动金融产业快速发展,需全面系统地改革,才能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稳步发展。
对此,上海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金融中心——发掘自己的不足,然后缺什么补什么,对症下药。
以比较敏感的金融人才的个税问题为例。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就指出,国内个税税率较高的确不利于吸引金融高端人才,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个税高的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这一情况,浦东推出了个税返回措施,根据金融从业人员级别不同,分别可以享受从20%到40%不等的退税率。这有效地缓解了金融高端人才对“收入下降”的担忧。
直面弱项:缺啥补啥
推出五大措施
在这次会议上,韩正和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就下一步金融中心建设的任务进行了分解。
具体来说,有五大重点任务,其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项重点任务。
主要包括: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推动建立票据交易市场、加快筹建保险交易所、建立与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市场相衔接的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市场、扩大贷款转让市场规模等。
这和前期金融中心建设首要任务较为一致。事实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一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两年来的头等大事。
其中涉及的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有所进展。上海张江集团总经理丁磊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上海OTC市场将在张江开业,面向长三角市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被列为第二个重点内容。
在这个领域,上海优势明显。据本报查阅资料发现,2010年,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约为4000亿元,上海占比几近1/5,比重不小。上述调研报告也认为,在国际化程度上,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009年只有11亿元,2010年则迅速提升到746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国际化中最需要的突破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要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当成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最核心指标。
据本报多方了解,尽管有不少声音质疑国际板的推出,但上海方面对此一直在稳步推进。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屠光绍在6月份就表示“我们觉得应该快了”。
推动金融产品工具创新、加快金融机构集聚和完善金融环境则被列为下一步工作的另外三个重点工作。
韩正指出,要实现目标,需形成“合力”,包括“部际协调”以及“本市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走市场化之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