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9日 10:50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下半年要完善原有地方融资平台续建项目的规范工作,对于到期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贷新还旧。刘明康还表示,未来要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支持设立省级、计划单列市政府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
刘明康的态度表明,在银根紧缩、大力清理地方债的背景下,银行还是要“有保有压”,为保障房建设的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上半年的信贷数据也显示,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累计新增908亿元,比年初增长54.8%,高出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
就在6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允许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此消息的发布,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脉搏,颁布的短短一周内,一些房企纷纷启动以保障房为名的发债申请。北京住总集团、北京首开集团和北京金隅集团等保障房建设大户正计划发行500亿元企业债。
种种迹象表明,保障建设融资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和企业越来越强烈而可行的融资需求,其导致的债务规模必然越来越庞大。虽然大规模保障房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此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市场人士认为,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投入恐怕难以落在实处。地方融资平台或房企获得相应融资后,是否真正用于保障房建设,相关部门恐怕难以监管。特别是在地方融资平台已经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资金会不会被用来“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挪作他用,怕是不好断定。
其次,市场测算,承建保障房,无论哪种模式,总投资收益不会超过3%。在这样的预期收益下,无论是申请银行贷款,还是低息的企业债券,其还款能力都令人堪忧。
目前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房体系本身就是公益性的,如果保障房建设要谋求较高的收益,就必须以较高的价格对外出租。这一方面违背了建设保障房的初衷,另一方面可能也会遭到市场的唾弃,最终因为入住率偏低而导致更低的收益。
最后,不少质疑还指出,大规模建保障房的政策可能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导致大量保障性住房闲置,并引发更沉重的债务问题。
今年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到各地,可是不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县城,到底有没有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必要?这些地区不少居民已经外出务工、经商,并出现了大量闲置商品房,如果这些保障房遭遇闲置,今后的债务问题如何化解?
面对种种质疑和潜在风险,笔者以为,针对目前各地普遍出现的保障房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国家不妨考虑适当减少短期保障房集中建设的数量,或者利用资金盘活已有的商品房资源,从而降低保障房建设资金的需求规模。
房价高企的背景下,保障房的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论什么债务,终究是要归还的,债务融资平台的大门一旦开启可能就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如果今天因为保障房建设重要就扩大保障房建设的融资规模,明天是不是可以因为大规模养老院建设的需要,再次大开债务之门呢?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