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揭下西方“新闻自由”的遮羞布

2011年07月30日 10:22 来源:经济日报

  7月10日,有着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发行最后一期报纸并宣布停刊。判其“死刑”的,是前不久英媒体爆出的“窃听丑闻”。此前,英媒体爆料称,《世界新闻报》为获取独家新闻,长期采取窃听等非法手段收集了大量英各界人士的私人信息,而成为该事件“导火索”的,便是其雇用私人侦探窃听英一少女失踪案中被害者的电话录音,并故意删除了其中部分记录,误导警方侦办此案。更有甚者,不断有消息爆出,上至英国皇室、众多明星和社会名流,下至普通民众,都难逃《世界新闻报》的“魔掌”,成为其以非法手段获取内幕消息的受害者。“窃听丑闻”爆发后,立即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政府官员也牵涉其中。近日,英国《每日镜报》等媒体也相继爆出“窃听丑闻”。

  人们不禁要问,西方所标榜的“新闻自由”,其真实目的到底在哪里?人们也开始质疑,这样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第四公权力”到底是福是祸?推动媒体放弃职业操守,不择手段践踏人格尊严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答案是清楚的,一些西方媒体以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被粗暴践踏为代价,所谓的“新闻自由”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追逐。西方国家所标榜的保护个人隐私等与人权相关的核心价值,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此次“窃听丑闻”的“始作俑者”《世界新闻报》于1843年10月1日创刊,1968年10月,默多克通过股权置换购买了该报49%的股份。为了弥补亏空改善经营状况,该报开始刊发大量骇人听闻的新闻,以吸引读者。默多克作为世界传媒业的风云人物,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构建了世界上庞大的媒体帝国。他创建的新闻集团目前已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行业,旗下拥有800家企业。直至“窃听丑闻”发生之时,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还在酝酿高价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的剩余股权。

  随着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不断多元化,由此引发的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默多克新闻集团及旗下的媒体也充分认识到,要想吸引更多读者,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获取独家、内幕、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为此,《世界新闻报》选择了窃听当事人电话、贿赂警方等非法手段来达到目的,全然不顾作为媒体应当秉持的职业操守和社会道德责任,更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等抛至脑后。这样一种不受约束的做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丧失了作为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令人更为震惊的是,有消息称,《世界新闻报》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取内部信息,竟用贿赂的手段从警察部门等政府机关购买相关信息。这让政府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普通人的安全感急剧降低,很多人都担心成为西方新闻媒体不择手段挖掘新闻的受害者。而西方国家政府对媒体的监管过于宽松,也成为政府和民众在事件发生后开始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对英国政治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在西方,媒体与政客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一家媒体的政治倾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报道内容的基调,媒体为不同政治利益集团服务的属性相当明显。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控制了多家在英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受众广泛。默多克也正是借此对英国政治施加影响。此次“窃听丑闻”爆发后,英国政坛出奇一致地对默多克新闻集团及其下属媒体进行了批评,并强烈要求默多克本人及其儿子出席听证会。英国工党领袖米利班德更是尖锐地指出,“默多克对英国公共生活的影响力过大。”随着“窃听丑闻”的爆发,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政坛也在全面反思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参与政治,服务于某些政治利益集团的属性是西方新闻制度所决定的必然现象。

  此次《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引发了全英国乃至全世界对西方媒体行业的广泛关注,势必严重影响西方普通民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认可,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给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家百年新闻老店倒闭了,也许这并不是坏事。这一事件给了人们太多的警示:西方所标榜的“新闻自由”是以牺牲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等基本人权为代价的,普通民众不应该成为媒体追逐利润和政治利益的工具和筹码。人们也在反思,如此放纵自由的舆论权力是否需要有所约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