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31日 07:52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发展新时期,许多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艰难的转型之路。记者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安徽淮北看到,文明城市的创建已成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龙头工程。
新型文化促转型
夏日黄昏,孩童在水中嬉戏,赏莲人在湖上泛舟,亭间还有几个老者为一步棋争执几句,惊起了芦苇荡中的野鸭子……置身于这片闹市中的湿地,让人不禁萌生了对当地人的羡慕之情。
继续前行,一组“巷道”映入眼帘,灰瓦砌成了拱形外墙,机械零件拼成了地图,各式各样的煤炭标本被整齐地陈列。这居然是一座设置在湿地公园内的矿山博物馆。
惊讶之余,记者得知,这座美丽的湿地公园——淮北国家矿山公园曾是一片巨大的采煤沉陷区,而拥有这些湿地绿植的淮北恰是一个石灰岩山地居多的煤城。
煤城何以披上绿装?淮北又为何一派“江南”风韵?
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告诉记者,近年来,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正在走一条“复合型”的升级转型之路,淮北的转型不仅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之并行的还有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多重转型。
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采煤沉陷区被修复成了湿地公园,无土缺水的石灰岩山地披上了绿装。如今,淮北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710公顷,水域面积近30平方公里,昔日煤城变成了由“三山六湖九河”连缀而成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困境变成了契机,伴煤而生的淮北人在这座城市的变化中,不仅收获了“皖北江南”的好环境,还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今年5月28日,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品牌高峰论坛在淮北如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然而,会议举办地却是一个小小村落。
穿过一排排造型别致的小洋楼,记者乘车来到了洪庄新村的中心广场。一下车,便被村党委书记史庆超带到了洪庄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大楼的展厅内,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剪纸、根雕、书法、绫刻、泥塑等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二楼的工作室里,几位大姐正在低头编织,她们的身后挂着琳琅满目的中国结。
“中国结、剪纸、根雕,无论什么项目,只要你想学,村里都会提供免费培训。我现在农闲的时候就编一编中国结,一个月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等村里的产业园建成了,我就打算开一个店。”32岁的宋银燕笑着说道。“我们村里成立了文化公司,对村民们制作的产品进行统一销售,销量很好。一些名家看中洪庄文化产品销售的兴旺,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这里展销。”史庆超告诉记者,目前,洪庄文化创意研发中心这栋楼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村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了,洪庄正在筹建一个总投资8.9亿元的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印象洪庄文化区、九九婚庆园、运动休闲区、乡村主题会所、休闲农业区和汽车影院区等6大主题分区。
面对风景如画、蓬勃发展的洪庄,谁能想到,这里曾经遭遇所有耕地全部塌陷的困境,无地、无业、无固定收入的“三无”农民曾一度生活困难。
近年来,在城市转型思路的引领下,洪庄将塌陷区修复成为了湖面景观,进而引进了文化产业,并综合发展旅游观光、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休闲农业等,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淮北市的转型之路,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型中,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视给这座昔日煤城带来了全新面貌和发展契机。
小城大爱促发展
小城有大爱,小城好人多。记者了解到,登上“中国好人榜”的比率,全国为50万分之一,安徽为20万分之一,淮北则为4万分之一。淮北为何有这么高的比例?
“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一直是淮北市的工作重点。在文明创建过程中,不仅是要把公园修漂亮,把道路整平坦,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人的精神,用无形的文化来滋养有形的城市。”毕美家说道。
沃土才能开出繁花。淮北“好人”多,恰恰说明这个小城培育“好人”的土壤是多么的肥沃。
耿艳是相山区黎苑社区的一位居民,她告诉记者,由于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社区就自发为这些孤寡、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并成立了5支专业服务队,涉及医疗、文化、便民等各个方面。“2008年只有50名志愿者,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00多名,大家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志愿工作。”
作为淮北市星月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段艳玲在经营少儿读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农村孩子的阅读空白,于是,她便积极和当地联系,为几十所农村学校捐建了红领巾书屋、图书角、图书架,并和身边的朋友一道资助了100多位学龄儿童。
淮北市有一项“绿丝带”行动,凡是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把绿丝带往窗上一挂,就会有附近的志愿者前去相助。
这些普通的志愿者,如今在淮北市随处可见,志愿工作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爱心的付出已经像呼吸空气一般自然。
“现在淮北市区有11.5万名志愿者,占市区总人口的10.55%,平均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有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淮北市文明办志愿服务科科长陈林告诉记者,为了提倡志愿者活动,市政府每年会拿出100万元作为志愿活动专项经费;每年表彰100名优秀志愿者,以提倡志愿者精神。目前,淮北市已经自发形成了爱心车队、爱心集结号等多个品牌的志愿服务队。
这种“关爱他人,提升自己”的精神不仅在志愿者队伍中广为流传,也被带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中。
王小勇,来自淮北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城管”。2010年10月,他被授予了“中国好人”称号。他是怎样的一位“城管”,他的背后又有一支怎样的队伍?
2010年4月的一天,正在执行巡查任务的王小勇发现在人民路和龙山路交叉口有一位残疾人占道设摊。王小勇经过问询得知,这位残疾人名叫宿献军,他独自抚养女儿,平时以修鞋为生,生活十分困难。两难的问题摆在了王小勇面前,该路段不允许摆摊设点,但宿献军又能在哪里谋生呢?稍加思索,王小勇决定帮他另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跑遍大半个市区后,他终于在人民路一个超市附近找到了一个位置,在这里摆摊不违反规定,人流量还更大一些,宿献军知道后,高兴地搬了过来。经过这件事,宿献军更是把王小勇当成了“知心大哥”,有困难便向他求助。
王小勇的故事并非个案,在淮北市城管执法局,人人都把“管理就是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
“为了便民,我们设置了市容110热线,24小时随时准备为市民们排忧解难。”淮北市文明办主任、淮北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吕剑自信地说道,“无论几点钟打来电话都行,你看看是不是有人耐心地听你的投诉,是不是有人认真地回答你的问题,请群众随意检验!”据了解,6年来,这个城管热线共接听有关百姓身边的“小事”、“琐事”、“闹心事”2万余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目前,“有事找城管”已经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这只是淮北市打造效能政府、树立奉献为民理念的一个缩影。
“淮北市创建文明城市,是为了打造中看又中用的民生工程,我们把城市建设好了,把人的素质提上去了,不就能够筑巢引凤吗!一个脏乱破差、市民缺乏爱心的城市折射出的是什么?谁愿意去投资?市民素质提高了、城市文化发展了,才能优化工作、创业、投资环境,才能给子孙留下财富,才能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吕剑说道。
事实给了“文明淮北”一个丰厚的回报。记者了解到,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志愿行为,使他的乘客坚定了在当地食品工业园投资的信心;一位浙江商人前来考察,被淮北政府的高效能打动,随后他又带来9位同乡商人前来投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基层文化百花开
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东方明珠广场的演出中,有一支专业的“杂牌军”大放异彩,这就是淮北市民乐团。“2002年淮北市民乐团成立,那时候就是七八位退休职工自娱自乐地组织在一起。后来听说有比赛,就跃跃欲试想参加。”淮北市民乐团的楚旺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参加了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邀请赛,力压其他专业乐队,出人意料地包揽了创作、演奏、组织等多个单项金奖。
同样是一支自娱自乐的群众文艺团队,淮北市老年合唱团首次参加全国老年合唱比赛就一举夺魁,并连续几年获得金奖。记者了解到,1997年合唱团成立时,就是几位爱唱歌的老人定期在老师家里唱一唱,没想到唱出了这么好的成绩,于是队伍越扩越大。“现在想要进我们老年合唱团,必须要通过考试,还有专业评委负责打分。”74岁的李文娟自豪地说道。“天津、宁波、太原、呼和浩特……好多城市都请我们去演出过。”同样是74岁的查鹤琴告诉记者,虽然去其他城市参加演出路途劳累,但是他们却越唱越起劲,“我们就是老有所爱、老有所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
“经济的发展给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群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群众文化的发展十分迅速。”淮北市文明办副主任王合军介绍道。
4个老汉手拿烟袋,煞有介事地一边嘬一边唱,另有几个村民有板有眼地吹拉弹拨,好不热闹!在淮北市杜集区任庄村村委会门前,记者看到这一幕。
村民们吹吹打打,怎么热闹到这里来了呢?“2008年开始,我们就把村级组织场所的高墙大门都拆了,市里、区里投入经费,将杜集区所有的村级活动场所的围墙拆掉,建起了广场,设置了文化娱乐中心。”杜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辉介绍道。
记者看到,在开放式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干部在一楼办公,留守儿童在隔壁看书,老汉们在二楼吹拉弹唱,秧歌队在广场上排练节目。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就是我们的文化大院,我们每天都来这里活动,白天在屋里排练,晚上在广场上跳舞。这个节目就是我和另一个老师一起编的,名叫《四老汉喜看高岳新面貌》,是反映我们文明创建成绩的。”退休教师刘光亮大爷告诉记者,村里搞计生宣传,他就编小品《露馅》来配合,村里搞法制宣传,他就写相声《分钱》来推广。
“我们每天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里来来去去,瞅一眼就知道村干部们来没来上班,办没办实事。村里给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活动场所,再看到村委会办公室24小时为民敞着门,我们心里也高兴啊,我就想多编几个节目,越唱心情越愉快!”刘光亮说完便带着大家乐呵呵地排练去了。
以文化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催化剂,以物质文明反哺城市文化,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比翼齐飞,这是淮北转型发展实践过程中所探索出的一条宝贵经验,相信可以给类似的城市带来一些思考与借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