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巾帼英才建奇功

2011年08月02日 08:57 来源:经济日报

  “八一”前夕,南京军区某部吴京苑、严利珍、林屏、鲁珺等13名女科技干部再度打起背包,奔赴一线,帮助基层部队探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路径。这支“娘子军”平均年龄只有32岁,却领衔多个全军重点科研项目,5年间已获得40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去年3月,花城广州,严利珍申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3名院士和专家对严利珍的答辩赞赏有加,可谁又知道,这位年轻女军官已与世界尖端网络技术赛跑了6年!

  2003年,全球新一代网络技术初露端倪。当时20岁出头的严利珍敏锐地感到,如不立即开展应用研究,我们将输在下一条起跑线上!“这样难的项目,你能行吗?”尽管有人怀疑,但专家和领导最终还是被她严谨的论据、新颖的思路说服了。

  项目虽然上马了,然而课题研究内容超前,军内找不到现成的实验环境。“没有现实的,就建一个模拟的!”严利珍立下“军令状”。姐妹们说,攻关最紧迫的那段时间,严利珍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两眼熬得通红。

  实验室涉及10余个尖端学科领域,系统异常复杂。严利珍带领研发人员根据课题需求反复论证,形成了总体方案。她们又先后攻克近百个技术难题,综合集成了40余套新型网络软件,建成全军第一个由先进网络设备搭建的专项模拟实验室,确保课题应用研究顺利展开。

  寒来暑往,多少个日夜守在机房,严利珍自己也说不清,说得清的是由上万组数据支撑起的一整套网络技术体系。

  鉴定报告上,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金怡濂院士挥笔定论:“设计思路新颖,技术先进,总体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

  几年前,工程师张芋在某网络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检验应用成效,她怀着身孕到一线部队进行联装调试。有人提醒她,“马上要申报奖项了,还是准备评审材料要紧。”张芋摇摇头说,“成果如果在部队不能用,报奖又有啥意思?”

  忍着强烈的妊娠反应,张芋走访东南沿海的高山海岛,检测每一台设备,核实每一个数据。100余天下来,她奔波2万余公里,用灵巧的双手编织起信息化战场的“神经网络”。虽然错过了报奖机会,令许多人替她惋惜,但她却淡然一笑,“这一趟下来,我收获了两个‘孩子’,女儿和新建好的网络都是我的宝宝!”

  2009年底,一项信息技术处理系统需要更新换代,上级命令半年内必须完成,“娘子军”奉命攻关。

  吴京苑、石颖、张莉、张芋、伊兵哲负责信息研究,鲁珺、王莉莉负责网络技术,林屏、顾明、吴越负责装备研制。10个女兵一台戏,战斗打响了!

  信息化项目是系统工程,讲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节点出了岔子都会导致前功尽弃。那段日子,她们拧成一股绳,不分昼夜地编程序、做试验、推算法,验证报告在桌上逐渐堆积成山,计算的稿纸装了好几箩筐。

  这一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吃过年夜饭,大家又不约而同来到了机房。窗外,过年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室内,攻关的键盘声嗒嗒作响。她们在战斗岗位上为祖国守岁。

  2010年3月20日21时31分,随着吴京苑在键盘上输入最后一行指令,整项课题宣告成功!

  南京军区司令部领导对记者夸赞说,这群姑娘能打硬仗!几年来,她们平均每人每年下部队100天以上,深入一线检修了1700多台信息化装备,为部队解决训练中发现的各类技术难题千余个,加快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