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公开机制缺位 公众仍会“误读”

2011年08月02日 10: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报道,南京将在2014年青奥会之前更换全市路牌,目前已更换320余块,投资98万元,平均一块路牌花费约3000元。而南京市共有道路7265条,需规范设置路牌30792块,按已公布的造价此项费用需近亿元。南京城管局回应称,从未发布此数字,花1亿元换路牌系误读。(《扬子晚报》8月1日)

  不管报道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南京城管局仅以“误读”两字来回应公众关于“天价指路牌”的质疑,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真相的渴望,当然更惶论就此堵住媒体和社会的舆论漩涡。这种否定一切的“遮丑味”十足的举动只会带来负面的效应——既然你没有发布过相关数字,那么媒体为何有如此精确的报道?

  南京的媒体不是《世界新闻报》,不会以窃听的手段获取消息,他们也不会利用网络“黑”进城管的“机密地带”窥得“天机”,中国的媒体还是“温柔而可爱”的。这就是说,当地媒体关于“天价指路牌”的报道,消息源是当地城管。只不过,他们公布的初衷是把这种换指路牌的工作当成一种政绩在炫耀,借以显示自己为迎接青奥会来临在城市管理和建设中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绩”。

  为了讨好上级,为了给自己脸上“摸金光”就肆意挥霍公众财政——这种恶劣的行为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命运。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民智不断成长的社会,是一个公民意识不断崛起的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公共事件中“站出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发出一个公民的声音。从广州的“举牌哥”到西安的“砖头哥”,从对宝马撞人事件的高度关注到对高铁事故的强烈质疑……积极维护公民权益正成为一种流行。

  这种公民社会的成长,自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欢欣鼓舞,然而相对于公民的成长和觉醒,一些管理部门和个人却仍在做着“春秋大梦”,不仅没有前进分毫,甚至还倒退回了单纯依靠行政权力管制社会的时代。这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现在,对于南京城管局来说,与其指责公众“误读”,像一个小丑一样掩饰错误,推卸责任,还不如认真地反思自己,认真追责,用亡羊补牢的决心挽回丢失的公信力,重建其作为一个“服务于城市”的政府部门的形象。

  而退一步说,即便“天价指路牌”真不存在,南京城管局也不必是一肚子火或者一脸委屈样,这毕竟是自己种下的因——如果你在城市改造中有清晰的公开机制,人们可以通过简单快捷的途径获取并反馈信息,如果南京城管是真心倾听了这些声音,并积极做了改善,那么“误读”还会发生么?其实,也不仅仅是南京城管局,对于所有的政府部门来说,这都应该成为一个行政管理的现代读本。

  这些年来,关于“××系误读”的新闻不绝于耳,上至某些中央部门,下至地方政府,都曾做过这种新闻的主角。公众为何老是喜欢“误读”有关部门?误读,说明了人们缺乏有效的信息,因而便只有紧紧从门缝里飘出的那一点信息,根据经验展开自由联想。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往往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表达与互动机制,社会的疑问得不到解答,这同样也是“误读”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个透明而清晰的公开机制,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基础。它不仅消除了“误读”产生的土壤,也让一切谣言不攻自破。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清晰而透明的公开,更是传递了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信心和决心。眼下,建立这样一种长效机制,尤为急迫,尤为必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