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生产力的大释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07:52 来源: 经济日报

  近年来,山西太原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自主经营实践中由一团变“一校两团”,现已拥有演职人员260多人,固定资产由当初100万元扩大到2000多万元。演出足迹遍及京、津、陕、甘等地46个县的180多个矿区和村镇,年演出场次由当初的350场增加到现在的1600多场,其中公益性演出占到15%,年收入超过750万元。该公司创办者胡嫦娥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让我们走出了面向市场、贴近基层百姓,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新路子。”

  2009年,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之后,太原市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按照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太原市全面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有20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核销事业单位建制33家,核销事业编制1708名和106名领导职数,在保障广大文化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了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了宣传文化主业,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也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释放,为太原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太原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集合了市直19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太原市新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各县(市、区)组建了文体广新局,组建了市县两级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报业和广电实行宣传和经营两分开。

  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告诉记者,“国有文艺院团和电影发行放映等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是推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的重点。积极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则是我们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太原市按照“划转一个,合并一个,保留一个,核销一个”的做法实现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县级文艺院团改革则按“党政领导、部门支持、面向市场”模式全面铺开。

  太原市原有6个文艺院团。在改革中,太原市歌舞团、太原市杂技团合并,吸收太原市豫剧团部分演职人员组建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转制为企业;将太原市话剧团整体转企改制为太原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核销太原市豫剧团的单位建制。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组建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和青年晋剧团整合为一个团,划归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内部管理机制的要求实施改革。山西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既理顺了体制,又培育了市场主体,激活了文艺演出院团的发展机制,为文艺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后,艺术院团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职工情绪稳定,焕发出全新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和前所未有的文艺作品创作活力。

  太原日报在改革中实现新闻采编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将所属广告、发行、印务、物业等经营性业务剥离出来,组建了山西太报传媒有限公司,转制为企业,2010年完成营业收入2.42亿元,实现利润2600多万元。太原市广播电视台实行事企分开,成立太原市文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总资产达到17亿元,全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太原市市长廉毅敏说。“十一五”时期,太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接近6%。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