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6: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高度关注之时,首个中国经济7月份数据——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近日出炉,成为分析中国经济走势的最新切口。
作为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之一,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7%,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第4个月回落。但从回落幅度看,与6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5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相比明显收窄,而且仍高于50%这一经济强弱的临界点。
“PMI回落幅度的明显收窄与6月份工业增速和利润出现反弹相关联,也与我们的预期是接近的。市场上‘硬着陆’的预期过于悲观,我们认为中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的压力其实并不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指出,7月份制造业PMI环比仅回落0.2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趋稳。下半年经济发展的起步良好,经济增速经历了持续平稳回落之后,正在进入一个适度增长平台。
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个逐步的过程。中国经济成功跃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谷底、走向自主增长之后,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必然要退出。特别是去年底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明确转为“稳健”之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必然会出现放缓。
“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6%,增速比去年上半年回落了1.5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回落了0.1个百分点。如何正确看待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或是降温,需要把握四个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分析认为。
首先,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仍处在平稳较快区间,没有出现大幅下滑,属于稳中趋缓。
第二,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宏观政策发挥作用、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第三,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也有利于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上。
第四,在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的同时,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和改善。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万人;扣除价格因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分别实际增长7.6%和13.7%。
历史经验表明,除非受到外界环境强大的冲击,增速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从眼前看,稳定物价仍然是头等大事;从长远看,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极为艰巨。
“‘二次探底’是不必要的担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近日撰文指出,在目前的体制和政策格局下,地方政府始终有着提高经济增速的强烈冲动。如果不能容忍现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速回调,那么调结构就会落空。
李朴民也强调,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依然处在较高水平。
即便外界有放宽货币政策的议论,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传递出明确信息,下半年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张晓晶认为,这说明决策层仍然把稳物价作为首要任务,经济增速的回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二次探底”“硬着陆”甚至是“崩盘”,这些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判断显然都不符合实际。然而,中国经济也绝非高枕无忧,当前经济运行中新旧矛盾交织,形势十分复杂,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当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面临融资困难、成本快速上升等突出矛盾,这是事关就业和经济活力的大事,须妥善应对;上半年约半数省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背后反映了结构调整的巨大难度;住房、汽车消费领域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如何把这两大经济引擎导入健康、正常的增长轨道任务艰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建议,当前要加强对经济走势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好提振消费等事关长远的大问题,夯实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
“只要我们贯彻好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好中央确定的政策措施,就能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李朴民强调。
(责任编辑:佟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