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水务局“问责风暴”冷思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4 06:14 来源: 时代周报本报记者 肖素吟 发自武汉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百余年前,在《悲惨世界》中,维克多?雨果一语成谶。
7月21日,武汉市纪委公开通报批评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姜铁兵等四位领导,叩问武汉的“良心”。继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内涝后,武汉是唯一真正进行问责的城市。
其中,分管全市明渠、排水管理工作的副局长王洪胜被给予免职行政记大过处分,亦是自武汉市4月6日起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以来,问责处分最严厉、被问责干部行政级别最高的一次公开实名通报批评。
就在这场百日问责期间,武汉市共问责537人,其中行政开除2人、撤职10人;免职10人、停职检查22人;涉及局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58人。武汉水利部门,似乎“人人自危”。
然而,武汉水患久矣,如今武汉将水务局推上最高问责台,有无杀鸡儆猴之效?被问责官员的苦衷何在?叩问背后,又折射出水务局怎样的隐痛?
暴雨“拷问”水务局
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江两江交汇,外洪内涝是武汉的一大隐忧。时至2001年9月,武汉市水务局于此正式组建,专司防汛抗旱工作,全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和水利行业管理以及全市河道、堤防、湖泊、水库并组织整治。
7月25日,武汉市水务局入口处标有“力戒庸懒散,树强责精神”的横幅引人注目。行走在办公楼层之间,办公室门紧掩上锁,更透着一股不寻常。
就在此前4天,一场意料之中的问责风暴正在横扫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委召开十一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公开通报水务局局长姜铁兵、副局长王洪胜、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排水设施监督管理处处长熊伟才4人,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免职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和行政撤职等处分。
事实上,这是自武汉市4月6日起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以来,问责处分最严厉、被问责党员干部行政级别最高的一次公开实名通报批评。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姜铁兵、王洪胜等人的忙碌身影其实早已被6月9日至24日间5场特大暴雨所淹没。
其间,武汉市主要城区平均降雨量达到417.7毫米,尤其是6月18日,武汉市八十多处严重渍水。
其中,东湖水位节节攀升,至24日水位达20.60米,超出正常水位1.45米。为此,东湖地区部分休闲旅游设施被淹,东湖宾馆处于地势较低区域的接待场所被淹20余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是毗邻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后者则是毛泽东生前下榻过44次、仅次于中南海的居住地。
“局里一把手当时就在东湖排水通道附近,搭了个小棚子,度过了20多天,都没有回过家,衣服还是让家人送过来的。”武汉市水务局机关单位处长高翃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然而,即便是勤政治水,亦是难以遮掩水务局措手不及的窘态。
彼时,针对东湖的两个主要排水通道,即东湖港至武钢排水通道和罗家港排水通道,前者因武钢技改而基本丧失排水功能,但是三年未有应对预案,后者在建工程淤塞自然出水沟和排水通道明渠,甚至在五年内未有清淤记录。
如此一来,就在6月9日的首场暴雨之后的第八天水务局开始研究东湖排水之际,第二场、第三场暴雨猝不及防地袭来,不断叠加,遂酿水祸。
据不完全统计,仅东湖风景区(不含辖区社会单位)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达1137.54万元,其中直接损失440.74万元,间接损失696.8万元。
“一场暴雨就成一片泽国,究竟是谁的责?该负什么责?将如何追责?”7月1日,湖北省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上连声追问。
当时,距离“治庸计划”、“责任风暴”实施不过三个月的时间。时至7月21日,声声叩问,直逼水务局。
“难作为”苦衷
“先进集体”,这一颁发于2011年2月的奖励牌匾,立于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办公室正对门口,颇为抢眼,却与现场的沉闷气氛形成强烈反差。
不过五个月时间,分管全市明渠、排水管理工作的副局长王洪胜因“对明渠等排水通道的清淤、疏浚和维修工作重视不够……”,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免去职务。
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亦深陷问责泥潭。对此,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赵陟就时代周报的采访要求,作出批示“请排水处就有关问题作解答说明”,但排水处工作人员或称项正外出开会,或称项正前线视察,接着引导记者至项的办公室,后经证实却是文艺室。
武汉市水务局直属单位排水设施监督管理处一名吴姓处长表示,“网上为我们喊冤的多得很:全国20多个城市都下雨淹了,为什么就武汉问责?”目前,排水设施监督管理处原处长熊伟才已被撤职,项久华则是临时负责人。
武汉内涝之虞,或许远比想象中来得复杂,在所谓的“不作为”或“慢作为”的背后或许伴随着“难作为”的隐痛。
在高翃看来,“主要原因就是水道堵塞,但责任在我们身上。部分地区的排水功能没有进行规划,不仅仅是武汉,这是很多城市的共性问题。还有就是有规划没投资。项目施工要立项,规划后必须有资金投资建设。”
高翃表示,“再次,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一个区域居住人口迅猛增长,本来规划人口是10万就逐渐超过30万、甚至50万,规划根本就不配套,所以一旦发生灾害,就承受不了。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特别是地下建设没有跟上去。”
尤其是武汉,如今俨然成为巨大工地。自2009年起,武汉共有5500多个工地同时施工,包括空中高架桥、地面快速路、地铁和隧道,庞大的城市蓝图以其前所未有的立体化速度筑高延伸。
就在2009年,武汉城建投资500亿元,平均一天1.4亿元,2010年武汉城建投资超过600亿,平均一天1.6亿元;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武汉城建总投资将超过700亿,平均每天投资2亿元。
但现实是,武汉市近两年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竟不及城市建设的10%。颇具讽刺的是,武汉城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建设热潮甚至还是内涝的始作俑者。
武汉市水务局于6月23日公布的一项渍水报告显示,18日全市88处渍水点中,有46处系施工造成。
在水务局提供给时代周报的《对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提高我市暴雨内涝后城市排水能力的建议’提案的答复》中,还指出武汉城市排渍排涝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在于“主城区管网建成年代久远,管径小,标准低,排水能力差,而彻底更新改造非一日之功……”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水务局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
治庸当下的问责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同顽疾一般,武汉内涝反复发作,年复一年,却迟迟未能对症下药。那么,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这个时候碰巧是武汉治庸问责时期,正好堵在这里,因此(水务局)被总结为不作为、慢作为。”一名不愿具名的水务局人士对记者表示。
截至目前为止,在今年全国20多个内涝城市中,真正进行问责的城市唯有武汉。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告诉时代周报,“治庸本质上并不是创新。一切在法律框架内都是有要求的,治理也是依法治理,该处分的处分,该问责的问责。其实都是依法进行的。但正好是有许多地方不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当一个地方有动作,人们就觉得好像打破了潜规则。”
而高翃则强调,“面对突发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排水渍水系统暴露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们是痛定思痛,马上进行整改。”
排水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通报问责处理决定后,水务局迅速成立了武昌地区、汉口地区、汉阳地区和远城区四个现场指挥部。
在水务局提供给时代周报的《对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提高我市暴雨内涝后城市排水能力的建议>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十二五”期间,水务局规划投资约120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投资24亿元,其中,2011年拟整体投资约13亿元。
但记者询问2010年整体投资额时,水务局相关人士语焉不详,并承认目前2011年整体投资尚未启动。如今已时逾七个月。而针对记者对于“按照目前投资节奏如何计划‘十二五’期间120亿元整体投资”的疑问,该名人士只是表示每年将追加投资。
实际上,舆论中一直不乏对其“作秀”、“撞枪口”、“杀鸡儆猴”等的诸多质疑。
在王锡锌看来,“会不会仅仅是一个风暴,会不会是运动式的,甚至会不会是有作秀的色彩?这体现了中国许多法律职责、法律规定的落实往往是政治化的方式来进行的。地方领导重视以后,它就可能有推动力度。”
不过,问责水务局,显然不能止步于此,这不过是一个开端。
王锡锌表示,“仅仅是他们吗?有没有一竿子插到底,这是一个关联性责任问题。排水,不仅仅是水务局的问题,如果设备、规划设计等滞后,甚至原来制造的时候偷工减料,水务局的人就是想拼命排这水也排不出去,所以可能会涉及到相关部门,我们也希望对于一件事情的问责,不能够只是在面上,而应该借着这样的事件有深度的责任追究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