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资本融合的成功范例——华东有色地勘局资本运营探索与实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4 11:59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1年,是华东有色地勘局资本运作水到渠成的一年:
4月12日,华东有色地勘局投资4785万澳元成功控股澳大利亚GLOBE公司53%的股份,第一次拥有自己绝对控股的境外上市公司,这也是我国地勘单位境外单笔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
6月8日,20多家著名投资机构代表齐聚南京,由华东有色地勘局与高能资本共同发起成立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超额完成首期10亿元人民币募集工作。
7月14日,中非发展基金总裁迟建新与华东有色地勘局局长邵毅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非基金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华东有色地勘局境外投资平台——香港华东有色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这标志着该局境外开发的资金结即将解开。
7月1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经三轮审查后,正式向华东有色地勘局所属的投资控股公司颁发了《接受注册通知书》,中期票据额度共计6亿元,这标志着该局在我国地勘行业中首次成功发行中期票据。
7月19日,韩国大宇证券考察华东有色地勘局后,正式确认参加该局境外私募股权基金。
7月31日,华东有色地勘局绝对控股的金东矿业股份公司再一次讨论了借壳上市的议题,提出了尽快完成相关工作的目标,使华东有色地勘局拥有境内上市融资平台的步伐大大加快。
8月1日,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见证华东有色地勘局与英国威瑟利公司签署相关协议后,华东有色地勘局绝对控股的中非资源公司在伦敦AIM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地勘行业首个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成功实施境外公开募股的单位。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资本市场上的一条大鳄在江海中游弋驰骋,然而,这却是素以保守著称的地勘单位取得的骄人业绩。华东有色地勘人再次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理念领行业之先,率先搭建我国首个地勘产业资本运作平台,落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提出的“矿产资源管理与利用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的要求,在地质勘查领域率先走出了一条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新金融时代发展之路。
资本运作,缘于一次境外并购的启发
华东有色地勘局局长邵毅常说,地勘单位在国家经济安全、资源保障中的作用,相当于军队在国防安全中的作用。我国地勘单位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一方面肩负着寻找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担,一方面又要直面市场经济的挑战,确保自身做大做强,基业常青。然而,我国地勘单位大多是事业单位性质,体制所限使资本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资产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强,而矿业开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使地勘单位很难在市场中有所作为,资金成为我国地勘单位做大做强的死结。“怀里抱着金娃娃,日子过得紧巴巴”,正是我国地勘单位市场化改革以来的真实写照。
转机,出现在成功收购澳大利亚Arafura公司之时。2009年上半年,华东有色地勘局在金融危机中以低成本收购了澳大利亚上市企业Arafura公司,仅以0.36澳元/股的价格收购了这个资产价格缩水达90%的上市公司25%的股份,共投资2249万澳元。一年后,该公司股价稳步上扬,截至去年年末,公司股价上升到每股1.48澳元,市值净增7216万澳元,加之澳元对美元汇率的提升,汇兑增值0.99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加,共增值5.08亿元人民币。短短一年多时间,投资收益达近四倍,华东有色地勘局成功演绎了“以少赢多”的神话。此外,收购协议中明确提出,Arafura公司所有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皆须由华东有色地勘局承担。这一起成功的境外并购,赢得了金融市场广泛关注,一时间访客云集,与地勘行业毫不相关的“资本运作”被频频提及。
邵毅敏锐地意识到,矿业资本市场正是寻觅已久的能够充分发掘矿权价值的地方,只有融入矿业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将资源与资产、资本相贯通的愿望。很快,华东有色地勘局成立了自己历史上第一个资本运营处,将目光投向境内、境外两个资本市场,试图通过资本市场为自身发展注入资金血液。
资本运作,步步为营中由低级向高级升华
华东有色地勘局为了实现资本运作之梦,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量身打造了整体融资规划,以“三级跳”的形式规划了从利用自有资金向银行借贷、社会投资者资金、最终向资本市场融资的转变,以放大资本杠杆效应,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
华东有色地勘局在资本市场驰骋的第一步是如何把自有资金使用好。该局明确要求把自有资金作为长期投资、资本运作的起点,用有限的自有资金投资矿业权项目,为向银行借贷打造载体。
在此基础上,华东有色地勘局2009年分别与江苏省工商银行、南京招商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共与10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拥有授信规模共计17亿元,为合理调整负债结构,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华东有色地勘局与中国银行实施了该局历史上首个内保外贷的融资,内保外贷有助于促进投资便利化,节约大量财务成本,能够较好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大举进行境外并购、银行融资的同时,华东有色地勘局依据政策向商务部、财政部申请贷款贴息,真正做到了“借鸡下蛋”。
然而,商业银行的资金在宏观调控时成本较高、期限较短,以一批专业人士组成的华东有色地勘局资本运营处启动了中期票据的发行工作。“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特定对象发行,相当于在上千家银行中上市,是一次成功的IPO,”邵毅局长说,“起初我们考虑发行企业债券,后来通过比较发现,中期票据筹资资金数量大、成本低、还款期限长,更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我们是地勘行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我们成功了!”7月1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来《接受注册通知书》,华东有色地勘局获准发行五年期六亿元中期票据。
在成功发行中期票据的同时,华东有色地勘局又力推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
做完这一切后,该局把对接资本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接纳初级勘探公司和初级勘探项目,于是该局把目光转向成熟且发达的境外资本市场,投资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上市公司53%股份,使该公司成为华东有色地勘局第一个境外上市平台。同时,以非洲资源为主的中非资源公司在伦敦AIM板IPO也使得该局拥有了第二个境外上市平台。
在境外并购上市的同时,华东有色地勘局也在积极寻求在国内上市的途径。
资本运作,靠的是理念转变和视野拓展
邵毅承认,尽管这几年华东有色地勘局资本运作已斩获颇丰,但有人说,以前的局领导为华东有色地勘局留下了上千万的现金,而邵毅却给华东有色地勘局增加了债务。然而,邵毅认为,把钱存在银行只能使现金变成懒惰的资金,只有以钱生钱、借鸡下蛋才能越滚越大,越做越强。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卖资源,经济陷入低谷时买资源”。国际金融危机中,华东有色地勘局成功实施了第一起国际资源并购,以“低价抄底”的智者姿态闯入全球资源配置竞争中。自那时起,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利用现有资源、获取外部资源上下足了工夫,以国际化视野发掘资源的金融属性,提升资源的潜在价值。
对待自有矿业权,华东有色地勘局不再如从前那般“一视同仁、敝帚自珍”,而是视资源价值的可观程度和开发经济性的大小进行梳理筛选,依次分为独立上市类、资产注入类、可变现类和待勘查类,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分类处置,或是提升产能形成现金回流,或是充实上市公司资源储备盘活资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避免逐个经营的有心无力和尴尬。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华东有色地勘局注重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对基金的控制影响力,主动发掘与现有项目相匹配的优质资源,增加可控的高级阶段项目数量,扩大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形成滚动式经营发展,或是参与到前景良好的项目勘察开发中,通过延伸产业链,多层面实现资本增值。
资本运作,靠的是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
华东有色地勘局2006年底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仅占全部在职职工总数的不到10%。四年多时间,华东有色共引进本科以上职工1050人,其中博士33名,硕士299名,使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工占在职职工总数62.2%。然而,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大批引进地质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大力引进金融、投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尤以新成立的资本运营处和境外投资管理处的人员结构令人瞩目,从处室负责人到工作人员,几乎都有在海外长期留学、金融机构高薪任职的经历,个个都算上得是并购重组的专家。
是什么使他们愿意在一个地勘单位“屈就”?刘小冬,资本运营处负责人,本科、硕士均在澳大利亚就读,专攻银行与经济,曾作为国内某上市银行业务骨干主导银行投资业务。用他的话说,“加入华东有色虽然工资比上市银行低一些,有形资产降低了,但能给我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无形资产却增值了。”
像这样的人才案例,华东有色地勘局举不胜举。该局的用人理念对许多年轻的高端人才具有无比的诱惑力。该局不拘一格选人才,许多80后已经担当起公司高管的重任。同时,该局为高端人才创造了自由度极高的工作环境以及“奖得眼红,罚得心疼”的考核奖惩机制,都让这些年轻人怦然心动和不邀自至。刚引进不久的熊琦婧,就是一个活跃的80后,她本科、硕士分别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就读,曾在国内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对于笔者的疑问,她手指面前如小山一般的材料,笑着说,“资源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将资源与金融作结合,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我相信会在这里得到成长,这已经足够了。也许数年后,我从前的同事仍是金融类专家,而我们,已经横跨地质业和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