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谋深海资源 中国再探印度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03: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江玮
本报记者 江玮 北京报道
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日前核准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申请,使得中方获得了位于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内1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区。
这是自国际海底管理局去年5月通过《“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后接受并核准的第一份相关资源勘探区申请。它也是大洋协会在东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之后,我国在国际海底获得的第二块享有专属勘探权的海底资源勘探区。
根据中国大洋协会8月4日发布的消息,此次申请获得核准后,大洋协会将于年内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为期15年的勘探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中国大洋协会在上述海底区域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享有专属勘探权,并在未来开发该项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团体可以根据国际海洋法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有关资源的专属勘探和优先开发的申请。
除中国外,俄罗斯、印度、日本、法国等国家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获得了相应的海底资源勘探区。在印度洋,除了中国这次获得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印度也有一片多金属结核勘探区。
和多金属结核一样,多金属硫化物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主要海洋矿产资源之一。多金属硫化物因富含铜、铅、锌、金和银等金属,而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对深海资源的需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深海资源的需求是明显的。”8月4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也是中国大洋协会下属中国大洋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任。
去年1月,作为中国大洋科考21航次第五航段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环境调查的首席科学家,周怀阳曾带队前往西南印度洋进行考察。他正在负责申请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项目,这也是科技部基础科学研究“973计划”的一部分。
虽然专注的是环境、生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而非资源勘探,但周怀阳和同事们的工作将为大洋协会提供学术咨询。
据周怀阳介绍,中国对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的考察还处于初步阶段,对该地区的勘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海底矿区的勘探期非常漫长,东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的考察勘探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展开,现在距离开采依然很遥远。”
即便完成了勘探,未来的开采工作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其中有技术和成本的原因。“目前海底采矿技术尚未成熟;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国际金属价格仍会比较低廉,深海开采成本相比起来过高。”周解释说。
中国深海勘探技术正在发展。近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开展了海水、海底生物和多金属结核采样的试验工作。
“从长远来说,‘蛟龙’号的技术对新矿区的勘探应该有一定的帮助,但何时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周怀阳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深海科学和技术方面,无论在人才队伍、技术水平还是研究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十分落后,“有二三十年的差距”。
在周怀阳看来,与对深海战略资源的需求相比,目前最有意义的还是对深海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应该也加入到世界深海科学研究的大家庭中,共同推进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如果科学技术不到位,有关深海资源的探索和利用也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