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超小型卫星研发 日本位居前列_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10: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年,日本各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始挑战科学卫星的发射。日本国家天文台和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信州大学共同开发研制了天文卫星“纳米茉莉”。他们的目标是完成100万颗恒星位置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宇宙中大量存在的暗物质进行深入研究。该卫星由东京大学工学部中须贺真一教授的研究小组开发研制。迄今为止,该研究小组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三颗超小型卫星,为日本的超小型卫星研究做了突出贡献。

  中须贺研究小组8年前首次发射了手掌大小的超小型卫星“XI-4”。该卫星是一个长宽高各10厘米、重1千克,被称作“立方体(CubeSat)”的人造卫星。

  图:立方体(CubeSat)“XI-4”

  

超小型卫星研发日本位居前列_

  超小型卫星选择附着在大型卫星上发射。由于规格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分离装置,所以即使同时附着多个超小型卫星也并不复杂。2000年,研究者们开始制作国际统一规格的超小型卫星,并在超小型卫星的开发研究上展开了竞争。

  中须贺研究小组最初与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小组联手进行研究。虽说既没有模拟宇宙环境的设备又没有资金,还有过听信花言巧语而受骗上当的事,但是设备的问题在其他研究机构做实验时借用便可以解决,还意外的从俄罗斯和德国合作的火箭发射公司接受了援助。2003年6月,日本终于成为全球第一个成功发射超小型卫星的国家。

  “学生用在秋叶原买到的零件做成卫星”的成功,点燃了日本对超小型卫星开发研究的热情,各大学和技术学校共发射卫星15颗。这个成果证明民用部件也可供航空使用,并且超小型卫星的研发费用低、研发周期短,完全有可能进行市场化,各企业拥有自己的人工卫星也将不再是梦想。

  日本以外的国家也相继发射了超小型卫星。不仅有观测云的构造和生成过程的美国卫星、观测气辉(由于太阳紫外辐射而使部分高层大气气体发生电离、激发和分解,在复合时所发生的微弱发光现象)的瑞士卫星等,还有发射50颗超小型卫星到热层上部测定其化学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已经开始把超小型卫星作为研发新技术的试验机器。航天开发人员也产生了“使玩具长头发”等新鲜的想法。

  此前,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研制大型卫星。大型卫星的开发成本高达数百亿日元、开发期长达10年左右。而XI-4从研究到发射只需550万日元(约44万人民币)且两年之内就能完成。又快又便宜的超小型卫星必将在人们对宇宙的开发研究中变得越发活跃。(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供稿编译: 王晨曦)

  译自:2011年7月25日【日本】日经新闻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