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益性小额信贷急需政策支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钟晓时

  

公益性小额信贷急需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中国小额信贷之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日前在宜信集团举办的小额信贷社会责任论坛上呼吁。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模式和发展工具,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正因为它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能为弱势群体带来信任,释放信用的价值,因此,对于身处“金字塔底层”的人群而言,小额信贷尤为重要。他们在获得资金的同时,还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实现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小额信贷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福利性的小额信贷,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补贴;第二类是公益性小额信贷,这类机构并不依赖外部补贴,能够实现自负盈亏持续发展,但其本身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第三类是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客观上起到帮助弱小群体的作用。

  “从国际和国内的趋势来看,小额信贷机构呈现两种发展趋势。”杜晓山介绍说,一是越来越商业化,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过度商业化的后果;二是虽然坚守扶贫帮困的使命,但越来越依赖政府补贴,导致外部负担过重,甚至出现寻租、腐败。“相对来说,只有公益性小额信贷能够更好的带来社会效益。”

  然而,这类“更好”的小额信贷机构目前面临着三大瓶颈:一是缺乏适宜的法律地位;二是缺乏制度性的融资渠道;三是能力建设急需提高。

  中国的小额信贷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彼时国际上小额信贷蓬勃发展,国内扶贫和社科研究机构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大量小额信贷实验示范项目,主要借鉴学习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据非官方统计,这阶段曾经有300多个小额信贷项目或社团机构。而2000年以后,国际小额信贷出现商业化潮流并成为主流,国际援助机构开始退出小额信贷领域,这些试点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失去了资金来源,目前存续的100家左右机构主要由国内几个系统来维系,包括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商务部交流中心、扶贫基金会和全国妇联。

  杜晓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应该出台类似2008年5月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可以综合的就各类小额信贷机构,也可以单独的就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出台试点意见,解决相关问题。“如果不能出台相关政策,至少作为应急性的手段应该针对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出资成立一个批发基金。”

  “比如出资1亿元进行先行先试点,对政府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困难,但对于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却极为重要,而且能够进一步带动社会上会有很多资金参与这个批发基金。”杜晓山表示。

  笔者了解到,在政府行为之前,已经有很多民间机构开始探索小额信贷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宜信集团就已将社会责任实践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相结合,推出了宜农贷P2P信贷助农项目。通过P2P网络平台以及与各地公益助农组织的合作,帮助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凭借自己的信用获得来自城市爱心人士的资金支持,将信用的春风吹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带给那些最需要的人群。

  宜农贷项目致力于解决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难题、2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难题,宜信提出并践行了解决方案,为中国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宜农贷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公益性小额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而公益性的小额信贷则正是和谐社会普惠金融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不仅今天在场的人应该关注,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公众都应该关注,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方法。”杜晓山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