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茧丝绸:东桑西移开拓两个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9 07:52 来源: 经济日报

  蚕结茧,茧抽丝,丝织成绸——丝绸产业不仅是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也是关乎千家万户蚕农、百万产业工人的民生产业,同时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目前,我国的茧、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0%、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左右。当前,我国茧丝绸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积极进行丝绸品牌建设,古老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东桑西移”开启产业调整格局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巡视员、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朝胜介绍说,茧丝绸业是集贸工农于一体的产业。东部地区向来是我国传统桑蚕主产区,随着工业发展、东部用地紧张,桑园面积不断缩小。调整产业布局、保障蚕茧产量势在必行。2006年,商务部开始推行 “东桑西移”工程,优化调整区域结构,产业布局趋向合理,为产业优化升级夯实了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扶持茧丝绸行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达3.46亿元,项目数量累计达353个。其中,“东桑西移”工程项目支持产业梯度转移,扶持资金26140万元,数量178个。“东桑西移”在全国初步形成热带亚热带蚕业生产带、西南蚕桑生产带、北方生态蚕业带和中部蚕桑生产带。目前,这四大蚕桑生产带不仅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尤其是中西部桑园的迅速扩张,更是有效填补了因东部桑园面积减少而产生的缺口,为行业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国家扶持中西部蚕桑发展政策的鼓励下,许多丝绸企业纷纷到中西部设厂,促进了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中西部地区已从缫丝初加工逐步扩展到捻丝、织绸、服装、综合开发等环节,加工链条不断延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丝绸行业发展及消费报告》显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蚕桑科技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缫丝技术装备快速升级,自动缫丝机比重从2000年的20.5%提升到2010年的95%以上,生丝品位显著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产业取得新进展,提花宽幅无梭织机、丝绸精细四分色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丝绸面料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升;新型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开发和应用,丝绸工业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茧丝绸产业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2008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全国丝绸标准化委员会,负责中国丝绸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有国家标准21项,其中基础标准1项,方法标准2项,产品标准18项;行业标准32项,其中试验方法标准3项,产品标准29项,标准基本涵盖丝绸产品,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丝绸标准体系。

  如今,茧丝绸业正在积极谋求在国际舞台中争取更有力的话语权。2010年初,由我国主导的《生丝电子检测试验办法》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制定,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迈进丝绸国际标准制定者的行列。

  打造品牌着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中国丝绸”作为一个统称享誉全球,但具体到企业和产品,却鲜为人知。面对这一窘况,近年来,茧丝绸业着力培育品牌。

  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1000万元,2010年安排3000万元对重点支持的6个省20个品牌进行丝绸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每年的“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和杭州“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丝绸专业展览、贸易和信息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发展电子交易市场,搭建丝绸产品网上交流平台。

  茧丝绸业自古就是我国出口主导型产业,生丝和坯绸的出口量目前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90%和60%。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蓬勃兴起,成为茧丝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丝绸内销市场潜力逐步显现。在国内,内销市场消化茧丝量已经达到35%左右,蚕丝被、丝针织品、丝绸饰品等已成为市场主导产品,蚕丝被年产量现已达1980万条。在“高档丝绸标志”的带动下,一批丝绸品牌企业开始在国内消费市场崭露头角,成为扩大丝绸消费的中坚力量。

  李朝胜介绍说,预计“十二五”期间,茧丝绸产业发展将出现以下趋势:一是茧丝绸产业“文化、传统、天然”的优势将逐步显现;二是东西部地区将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将更加协调发展;四是品牌对丝绸消费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五是产业将更加注重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