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纷争再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01:0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黄烨
“中国应开放市场,自己开发天然气和原油等资源。因为若要保证能源安全,必须要有自己的油气,如果没有,根本谈不上安全。同时,要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只能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资金进入,才会有更多的技术帮助开发更多的天然气”
能源需求大国中国和能源供应大国俄罗斯之间的纷争还在继续。日前,据媒体报道,“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没有向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全额支付石油款项,后者打算将前者诉讼于国际仲裁法庭,同时表示会提前偿还中国提供的100亿美元贷款。”
在分析师看来,该举动虽不会导致俄罗斯停止对华的能源供应,但或会给天然气谈判平添紧张气氛。专家则指出,中俄在“石油换贷款”和天然气谈判上的纷争都表明,中国要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不光需要借助外来力量,更应该建立自己的开发体系,让除了“三桶油”之外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天然气和原油资源的开发中,以保障供应。
俄欲告中国拖贷
中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排名第三的能源消费大国。在需求不断高涨的今天,中国一直在与能源产出大国寻求能源供应上的合作,以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出口的俄罗斯则自然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首选地区之一,且俄罗斯也能从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上获得其所亟需的外汇资源。据记者了解,中俄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早已展开——不光在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常将能源合作“挂在嘴边”,且中俄原油管道也在1月1日正式开通,成为中国东北方向的能源战略要道。
在上述大背景下,中俄关于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供应合作于近年来不断推进。资料显示,2009年,俄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同中石油签署了为期20年的石油供应协议。中方向两家俄罗斯公司分别贷款150亿和100亿美元,以获得3亿吨俄罗斯石油。
“这次纷争或许出在当时的合同签署上。”昨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尤其是在签订价格方面,俄罗斯和中国或许有计算上的差距。实际上,今年早些时候,双方就曾在供应价格上出现分歧。同时,由于近来俄罗斯石油出口不断好转,他们也有了和中国叫板的底气。”据媒体援引一位知情分析师的报道,“俄罗斯石油运费的校正系数(争议范围)为3美元/桶,中国方面反对采用这个系数。”
让人担心的是,俄罗斯相关企业近几个月不断对外放风称,他们不排除就付款不足一事对国际仲裁法庭起诉中石油。对此,昨天记者致电中石油有关人士,但截至记者发稿,一直未有回复。对此,林伯强表示,“为了自身利益,不排除俄罗斯会因该事件停止向中国供应石油。之前,俄罗斯就曾因价格未谈拢掐断过乌克兰等地的天然气供应。”
但也有分析师认为,俄方或不会完全终止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一方面,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俄罗斯不会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俄罗斯亟需通过石油换取外汇资源,加速对国内经济的转型等。即使最终撕破脸皮,鉴于能源供应的收益和能源安全,中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也会坐下来协商该事宜”。
或影响天然气谈判
更让人忧虑的是,双方在“贷款换石油”项目上的合作纠纷或影响中俄马拉松式的天然气谈判。该项目谈判数年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资料显示,1999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和中国达成意向性的天然气出口协议,2005年开始了正式接触,2006年3月,中俄双方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计划2011年始,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600亿至8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9年10月13日,两国又签署框架协议,明确了未来合作及谈判的方向:确定从俄罗斯输气采取西线与东线两种方案——据报道,“前者以西西伯利亚资源为基础,年供气量约300亿立方米;后者涉及东西伯利亚、远东与萨哈林大陆架等天然气田,年供气量约380亿立方米。”
“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进展较为有限。”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这既有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的因素,也有俄罗斯与中国在线路、贷款计划等多方面的纷争。‘石油换贷款’计划的变数,更增加了谈判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18日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负责相关项目的中石油股份公司董事长蒋洁敏就透露了双方的一个分歧:俄罗斯重点推进西线,但中方认为应当重点推进东线发展,并认为“这是具备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但他强调,中俄双方是“战略性合作”,且双方在技术条件和商业方面都已达成共识。
然而据媒体报道,双方在价格上并未谈拢。据称,俄罗斯曾要价350美元/立方千米(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价格),一度与中方存在超过120美元的差价。随后,俄方降价到250美元,但在专家看来,中方仍难以承受该价格。据中石油方面对外公开的数据,即使俄方接受中方提出的230美元的价格,“每立方米也要亏损1元”。
对此,中国能源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外建议,“中国应开放市场,自己开发天然气和原油等资源。因为若要保证能源安全,必须要有自己的油气,如果没有,根本谈不上安全。同时,要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只能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资金进入,才会有更多的技术帮助开发更多的天然气。”
林伯强建议,折中的办法是双方形成共赢格局,“俄罗斯继续供应油气资源给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也可适当放开市场,让俄罗斯能源企业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