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高位是否已成"强弩之末"(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14: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配图 新华社 王建康
在国际市场剧烈动荡中,中国9日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等经济数据。6.5%的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创37个月来新高。
虽然期待中的CPI6月“见顶”并未出现,但市场普遍认为7月涨幅也在预期范围内。人们更加关心,美国主权信用降级等带来的全球市场动荡,将会对中国物价乃至宏观经济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食品交替推升CPI
“当前价格水平仍处高位,不过7月份的涨幅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其中,猪肉价格上涨较快,继续成为CPI的推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6.5个百分点的CPI同比涨幅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占4.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为CPI“贡献”约1.46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随着生猪养殖等扶植政策的陆续实施,一些CPI占比较大的食品价格将逐渐趋于稳定。但食用油、鸡蛋等食品价格涨幅明显,由此形成的涨价食品“新旧交替”现象值得关注。
在过去几个月中,猪肉价格快速上扬一直是造成食品价格整体走高的重要原因。近期,由于猪肉价格趋于稳定,其在CPI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数据显示,7月31日全国鸡蛋价格升至每斤5.16元,较7月1日价格上涨4.9%。其中,近五成省区鸡蛋价格同比涨幅在20%以上。
6月下旬以来,全国纯花生油价格持续上涨,进入8月份后涨速明显加快,同比涨幅不断扩大。与6月20日相比,8月8日,全国纯花生油价格上涨2.8%。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当前涨价食品出现的新旧交替现象,可能会给今后几个月的CPI形成上行压力。
“拐点论”受到考验
就在此次CPI数据公布之前,市场中各种“拐点论”声音此起彼伏。市场观察人士预计7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会低于6月。
然而,坚挺的物价再次打破了人们的希望。在6月份创3年新高之后,7月份CPI同比6.5%的涨幅将这个期限再次拉长,创下了37个月的新高。
实际上,撇开同比数据不看,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物价的环比涨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4月份以来,我国物价环比涨幅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其中6月、7月的环比涨幅更是达到了0.3%和0.5%。
在新涨价因素不断对物价施加压力的同时,人们所期望的拐点往后一推再推。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基数效应在8月份将进一步显现,拐点可能在8月份显现。而亦有其他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拐点可能在9、10月份才会出现。
实际上,去年年中市场中就曾经有过CPI见顶的预测。然而事实却是,CPI仅仅在2010年12月份出现回落,此后几乎一直在持续上涨。
虽然CPI在7月份继续冲高,但多数专家分析认为,未来CPI同比涨幅将会有所回落,不过仍处于高位。专家们特别提醒,要借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密切观察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应对。
输入型通胀再添隐忧
今年以来,除了食品价格的上涨,来自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成为物价上涨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牵动着国内物价上涨的神经。而美国债务风波和信用评级下调更为全球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低迷,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必然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应当会下行。这对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和稳定国内物价有利,但中国经济又一次面临充满风险和变数的外部环境,出口形势会比较严峻。”张立群分析说。
美国历史上首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的消息极大打击市场信心,投资者纷纷采取避险抛售操作。国际油价8日开盘后大跌,纽约油价跌幅近4%。
“短期内,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会处于深度调整,特别是原油价格跌幅会比较大,这当然为国内控制通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如果美国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有可能会出现反弹。从目前看来,中国出口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外需低迷的压力很快就会感受到。”王军认为。
上海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兴判断,长期来看,这一事件过后,全球资金在投资方向上会有所改变,从而间接推高大宗商品、贵金属和石油的价格。这无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推高全球通胀,也会加剧我国输入性通胀。
欧美市场的剧烈震荡,让不少人担心热钱会再度瞄准中国。这不仅会推高国内某些市场的价格,而且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面对物价指数的持续高位,以及当前欧美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大,我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物价的连创新高,让央行货币政策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为阻止可能出现的衰退局面,美联储第三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推出已是箭在弦上,欧美货币政策的变动,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确定因素。
“我们仍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说,有迹象表明,欧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延续,届时外部流动性将依旧充沛,因此要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不应过早放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考虑到欧美债务危机导致全球动荡、主要经济体呈弱增长格局,预期宏观政策基调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货币政策不会继续加码。
“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进入到一个审慎平衡的操作阶段。”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由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恶化,如果我国进一步升息将导致中外利差再度扩大,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加大国内流动性压力。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继续升息将会对中小企业产生雪上加霜的压力。
此外分析人士还认为,在标普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欧美股市暴跌,美联储周二议息会议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焦点,是否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备受关注,对此中国需谋求更多长远之策。
“鉴于许多发达国家完全是在‘印钱’,中国必须认识到,自己不能再投资于发达国家的纸面资产了。”经济学家余永定撰文指出,应尽快将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下半年4大措施稳定物价
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下半年将采取4大措施稳控物价。
周望军说,在应对这一轮物价上涨过程中,中央政府打了一套“组合拳”,综合施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于今后稳定物价的举措,他表示,“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的要求,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采取以下四项措施稳定物价。”
他说,我国将对流通环节进行清理整顿,取消高速公路的超期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大力清理整顿农贸市场、超市进场费以及银行卡的不合理收费。
另外,国家将继续推进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起来。
他表示,各级政府将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下半年国家还将继续加强粮食、生猪和蔬菜的供给,保障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综合新华社报道)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