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奇迹过后的黯然神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19:15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东莞模式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东莞人也已经习惯了这个模式。东莞要想转型难度不小。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政府与企业主的矛盾,市政府与镇政府的矛盾,都会伴随东莞产业转型的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要想成功转型,还需要东莞人完全打破现有的思维,重新修订产业政策,重新定位政府职能,重新营造市场环境。
本报记者 王超 王长风报道
在内外因的合力下,东莞模式走到了一个岔道儿口。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转向另一条光明大道。
“三座大山”齐至
7月29日,东莞市外经贸局组织的中小企业媒体座谈会上,东莞泰富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彪的声音十分低沉,“今年企业的形势要比金融危机的时候更为严峻。”
东莞泰富服装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800人,在东莞的中小企业中算是个不小的企业。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泰富曾躲过一劫。“当时,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在美国,泰富当时出口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欧洲,因此幸运地躲过了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冲击。”东莞泰富服装有限公司郑文彪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2010年,国际买家普遍进行了补货。泰富的生意也变得红火起来。但到了2011年,形势发生了逆转,3月份爆发的日本大地震,欧盟深陷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尚未从谷底爬起,泰富的三大出口市场下半年的订单都出现了萎缩迹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订单量大约减少了5%。下半年的情况仍不乐观,预计会出现20%的萎缩。”泰富行政经理梁国红告诉记者。
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不同,如今的泰富不仅要面临外部市场的压力,还要面临国内成本的飙升。“近两年,棉花价格涨了3倍。我们不仅要承受高成本压力,还要遭遇上下游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我们很难在布厂购买到足够的布料;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订定单不再爽快,订单的周期被明显缩短,半年的单基本消失不见,大部分都是3个月的单。”郑文彪说。
泰富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年递增。“按照东莞市政府的要求,泰富的最低工资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今年普工的工资都普遍达到了2200元—2300元。”郑文彪说,即使这样泰富招工依然十分困难,普工比去年少了10%左右。
除此之外,出口型企业还要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原材料国内国外各占一半的情况来算,人民币汇率每升1个百分点,就会让企业毛利润下降0.5个百分点。”郑文彪说。
“综合各方面因素,泰富在今年上半年几乎没有盈利。虽然我们小幅度地提升了终端产品的价格,但远远跟不上成本上调的步伐。”郑文彪说。
泰富的情况是整个东莞中小企业的缩影。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表示,当前东莞企业遇到的困难不亚于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时东莞企业只是订单少了,而现在则是面临订单少、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三重压力。
东莞弊端显现
东莞模式面临危机不仅仅在于外界压力的加大,更在于本身结构的问题。
不妨先看看何为东莞模式?虽然业界并未对东莞模式做出具体的定义,但其大体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由东莞提供土地或者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四川省、湖南省等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东莞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他们都依附于某行业的一家核心企业生存。
“鞋模的核心企业是台资企业——裕元工业集团。裕元是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国内外主要大型运动鞋品牌的首选OEM商。各大品牌在裕元都有贸易办事处,他们直接下单给裕元。裕元直属的主要是鞋厂,鞋厂会到塑胶厂采购配件,塑胶厂就要找模具厂做模具,模具厂会再进一步地进行外包加工,承接者就是我们这些CNC数控加工小厂子。”精敏模具数控加工厂厂长杨艳军如此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杨艳军说,裕元员工虽然只有20万人,但这个产业链,包括带动周边的服务业、餐饮业,总数应该在50万人以上。也可以说,裕元掌握的这50万人的“生死存亡”。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东莞把产业链的两头都交给了外资企业。“东莞企业以来料加工型为主,两头在外,原材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涨不涨他们说了算;销售市场也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低价订单你不做,自会有人来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器行业外贸公司老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非常无奈。
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处于产业链条最底层,利润低下,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更没有自己的品牌。一旦外部环境恶化,订单减少,最惨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以2008年为例,外来订单的减少,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无活可做。当年1—9月份就出现了1464家企业倒闭的惨状。
东莞中小企业遇到的困境似乎预示着东莞模式已经走到了岔道儿口。作为农村城市化典范的东莞,加工业发展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依靠外单拉动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后的东莞必须要进行转型。
事实上,多年前东莞官方和企业主都已经将产业转型提上日程,试图避免目前这种困局。提出的思路,或转内销,或做品牌,或做研发。但目前看来,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
东莞模式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东莞人也已经习惯了这个模式。东莞要想转型难度不小。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政府与企业主的矛盾,市政府与镇政府的矛盾,都会伴随东莞产业转型的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要想成功转型,还需要东莞人完全打破现有的思维,重新修订产业政策,重新定位政府职能,重新营造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