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仁青吉的眼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1:22 来源: 一财网

  这是夏河最美的季节,天依然碧蓝高远,大部分时间都是灰突突的山,却已绿意盎然。在澄明的天地间,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把一切都映衬得分外亮丽。山脚下不过是一个破旧的小学校舍,但呈现出来的,确实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天是2011年7月22日,到底会在藏族小姑娘仁青吉的脑海中留下怎样的记忆,很多人并不知道,连她自己,可能也没有预期。

  这天早晨,她早早就起床了,虽然是暑假,但她还是穿上了校服,因为今天她得去学校参加一个仪式,有企业给她的学校——尼玛龙完全小学捐了钱,要把原来的旧校舍拆掉,建成一个新的现代化的学校,还会有电教室,甚至有新的厕所。

  一个现代化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仁青吉并没有概念。她所在的尼玛龙小学,拥有的就是危旧开裂的校舍、没有电的教室、破旧的课桌,孩子们上课坐的凳子,甚至没有一个面板。

  对在尼玛龙村出生长大的仁青吉来说,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破旧的校园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尼玛龙小学初建于1976年,从她出生至今,一直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她也不是太清楚,这些从北京、上海、广州来的人们,到底会给自己司空见惯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

  仁青吉的家,需要很长的文字说明:甘肃省夏河县牙利吉乡尼玛龙村。夏河县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因大夏河水而得名。大夏河属黄河水系,古名漓水。这里,有著名的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神秘的宗教文化、独特的藏族风情与美丽的草原风光在这里集中展现,有“中国小西藏”和“东方梵蒂冈”的美称。

  不过,美景在旁,这里的经济状况却不乐观。夏河县藏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4%,2002年被国务院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牙利吉又是一个纯牧区乡镇,尼玛龙完全小学,辐射整个尼玛龙大队11个自然村306户人家1982人。收入的窘境,使得教育的投入也无法很好到位。

  汇添富基金大夏河流域助学计划2011年启动仪式简单却又隆重。在这个仪式上,仁青吉听到了来自汇添富基金和《第一财经日报》的许多承诺:比如要建一个电教室,要建一所新学校,教师节的时候老师会有奖教金,她的一些同学,还拿到了来自汇添富基金和本报几个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助学金……

  这么热闹的尼玛龙小学,这么多不会说藏语的人涌入这里,也引来许多乡亲驻足。很多当地人听不懂汉语,而来捐赠的人们也不会藏语,没有语言交流,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仪式结束后,大概几十号人涌入了仁青吉的家。因为贫困,仁青吉的家被学校推荐为家访对象,以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

  这个时候,仁青吉的父母都在几十公里外的自家草场里放牧,平时只有爷爷在家照顾她和妹妹完玛吉。姐妹俩都在尼玛龙小学读书,姐姐二年级,妹妹一年级。仁青吉和妹妹还是住在自己家里,而距离她家一百多米,是她的同学完代草的家,房子里空空如也,完代草的父母也在草场放牧,没有人照料,完代草只能寄居在亲戚家。

  仁青吉的家很简陋,没什么家具,西面房间的床面,竟然是压得很瓷实的土,破旧的小铺盖就卷起来,堆放在角落里,到晚上拉开来,就是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了。

  看着那么多的人,说着自己还不是特别熟悉的汉语,仁青吉和完玛吉显得拘谨而沉默。孩子们低着头接过本报党委书记刘芳和副总编凌云送给她们的书包、饼干,还有装在信封里的钱,可是当这些大人们不断地试图和她们简单交流,问一些问题的时候,仁青吉只是偶尔抬起头,眼睛飞快地闪过人们的脸,但不会张口回应任何一句话,甚至连欢快的笑容也没有。

  对这些孩子来说,用汉语和外面的人沟通,是有点困难的事儿。尼玛龙小学的汉语文老师马惠珍告诉本报,这里是藏区,他们的父母,基本都不会说汉语。她是第一个长期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不会说藏语的人。马惠珍是夏河当地人,回族,大约3年前到尼玛龙完小教书。

  “很多孩子的家长,30岁以上的,基本都是文盲,30岁以下的,小学文化程度的居多。”尼玛龙完全小学校长贡保加告诉记者,即便是上过点学的家长,因为生计需要,也都在外放牧,不会陪同孩子读书学习。

  “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完全缺失的,汉语的学习只能依靠学校,一周9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下了课就完全没有汉语的环境了。”

  当记者询问贡保加,如果希望与孩子们日后保持通信,该怎么联系,校长说,只能通过学校。因为信需要老师来翻译,孩子们才可能完全明白,同时,孩子的回信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爷爷要比两个孙女热情很多,唯恐怠慢了这些来提供帮助的人们。同时通过小学老师的翻译,回答一些关于家庭状况的问题。只是两个孙女的表现让他显得有些紧张,也有些恼怒。他应该是担心孙女的沉默,会让家访的人感到些许不快。于是,他呵斥了大孙女,但仁青吉依然沉默。

  家访很快就结束了,摄像机和这些说汉语的大人们都要走了,妹妹完玛吉松了一口气,终于舒心地笑了起来,仁青吉的眼泪却开始吧嗒吧嗒地往下掉。本报记者看到了她的眼泪,于是回转身来,给她擦眼泪,捏捏她的脸跟她说没关系,只是来的陌生人太多让她紧张了,下次来的时候要和她单独聊天,到时候她肯定能表达得很好。

  或许是因为记者许诺了还会再来见她,或许是记者的安慰起了作用,仁青吉含泪看着记者,开口说了家访时的唯一一句话:对!

  虽然还是羞于和记者来一个结实的拥抱,但仁青吉的情绪瞬间好了起来,和小朋友开始追逐着嬉戏起来。

  坐在车上,记者敲了敲车窗,坐在门口石头上的仁青吉抬起头来,挥手再见,脸上漾起了晴朗的笑。不管怎样,对于这些人的善意,仁青吉肯定是完全了解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