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国经济模式病根:政府干预难改经济态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9:30 来源: 中国经济网理性和常识告诉我们,货币超量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既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也不会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要决策者的思想方法不调整,仍然过度相信一部分人的道德、知识和信念,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于不顾,企图通过政府干预驾驭经济运行,缺乏约束、缺乏敬畏,风险积聚的态势将难以根本扭转
美国政府还来不及为终于提高了债务上限喘口气,国际评级机构中影响力最大的标准普尔就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出台了不少刺激经济复苏的举措,包括向金融巨头和重要产业提供救助等,有关经济周期走出低谷的乐观预言也频繁出现,但事与愿违,危机远未过去,麻烦还在前头。迄今为止,白宫及其智囊应对危机的思路和决策主要来源于凯恩斯主义,眼下他们正在品尝这种理论结出的苦果。
保持一种永久性的“准繁荣状态”?
凯恩斯被称为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通论》运用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在他之前,一般认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计量工具或交易手段,货币因素对经济状况不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现代经济无非是古老的物物交换经济的扩展。凯恩斯的理论则强调,货币是经济行为的核心,劳动者为得到货币工资而工作,资本家寻求货币利润,货币不仅是经济行为的衡量尺度,同时是导致它所衡量的种种经济行为发生的力量。这意味着,社会经济就是制造和花费货币的过程;认识到货币的意义和重要性之后,经济学家能够把复杂的经济图景简化为收入、储蓄、投资和消费等总量,在一个可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处理这些概念。
由于把充分就业和刺激需求视为经济繁荣的核心,凯恩斯颠覆了社会经济中的许多常识。例如,萨伊提出过著名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论断,他所说的供给,是一种依据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的能为市场所出清的生产;而凯恩斯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比生产更重要。再如,节俭和储蓄通常被认为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美德,凯恩斯却发现了一条“节俭悖论”,认为只有更多地消费,哪怕举债,更少地储蓄,才能变得更加富裕。奥地利学派把衰退看做是市场的自行调整,它清算了繁荣期造成的狂热和扭曲,在某种意义上对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凯恩斯则宣称要“拒绝萧条”,努力保持一种永久性的“准繁荣状态”。当人们关注经济运行的长期均衡和政府政策的未来影响时,凯恩斯说:“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凯恩斯用技术性的构建挑战人类的价值理性,制造了一种“经济学崇拜”——大部分信奉凯恩斯主义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看过他的书。
(责任编辑:符仲明)
通货膨胀已成为政府干预的宿命
凯恩斯质疑市场具有自我修复的机制,断言自由放任应该终结,取而代之的应是国家调节。按照他的理论,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无非是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用和利息的数值处于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调整好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等五个变量,其中能为国家直接控制的是货币数量。虽然财政调节在凯恩斯的《通论》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他把举债支出和通货膨胀作为执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实际上离不开货币政策。这些都决定了他推崇的国家调节实质是增加货币发行。为了消除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货币发行,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当存在大量失业时,为了扩大生产、减少失业,政府扩大投资、增发货币、降低利率,即使造成财政赤字,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
然而理性和常识告诉我们,货币超量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可能有一些刺激效应,但长期而言,其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包括使得居民存款缩水,造成储蓄者利益的巨大损害;严重扭曲市场价格的功能,给投资者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隐含生产过剩的系统风险;引起消费者的预期紊乱,一方面为了减少实际损失,应该加紧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未来不确定,又不敢放开消费,最终形成盲目消费和内需疲软并存的现象;导致资产泡沫,不动产虚假增值,从而加大低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等等。通货膨胀既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也不会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正如罗斯巴德所说:“只有政府的通货膨胀才能造成繁荣和萧条更替的商业周期,萧条会因为通货膨胀和其他干预措施而被延长和加剧”,“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终于明白,大萧条的错误并不在自由市场经济本身,而应该归咎于政客、官僚和那些‘开明’的经济学家。而且,对过去或将来发生的任何一次萧条来说,情况都会是这样。”
凯恩斯把赤字财政说成是走出萧条的福音,不幸,引发更大危机的通货膨胀已成为政府干预的宿命。
风险积聚的态势难以根本扭转
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的滞涨已经击破了凯恩斯神话。但是,政府干预造成的后果往往成为加剧政府干预的理由,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没有促使美国政府停止袒护金融巨头和产业大鳄,反而使凯恩斯主义再次大行其道。严峻的事实是,尽管有“定量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0.4%,远低于原先预期的1.8%,二季度的初步数据是1.3%,而同期的失业率却高达9%以上,市场对“二次衰退”的预判正在形成。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基于三条理由——当前的负债水平、债务的发展轨迹和政府官员缺乏整体应对的意愿,这也反映了世界各国对借债度日的美国经济模式的信任危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他国家很难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出现的债务危机,近期全球股市的哀鸿一片,都应作如是解。意大利承诺加快削减赤字进程,英国庆幸及早削减赤字保住了信用等级……绝非各人自扫门前雪,而是避免风险系统化的明智举措。但只要决策者的思想方法不调整,仍然过度相信一部分人的道德、知识和信念,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于不顾,企图通过政府干预驾驭经济运行,缺乏约束、缺乏敬畏,风险积聚的态势将难以根本扭转。
哈耶克曾批评凯恩斯“以未来换取现在利益”,是“对经济学家主要责任的背叛,是对我们文明的威胁”,这一批评,美国人尤其要记住。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