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以“地”生“地” 点“土”成“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9:50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

  宁化县泉上镇谢新村属于旱区,用水一直是个大问题。不过,卢少华从烂泥田搬入洋面田后,原本7.6亩耕地大了0.02亩,水和路也通了,即使是8月这样的缺水季节,他的田里也能灌满水。“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提高了,原本一年烟稻两作,成了烟-稻-菜一年三熟。”卢少华说,如今他们一家四口靠种地,年收入可以增加5000元左右。

  2001年至今,我省每年花费巨资,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道路不通、渠道不畅的农田,整理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标准良田,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和质量。

  化零为整,望天田变聚宝盆

  泥泞的小道、“边角料”田块被整平、拉直,化作一片片水田;几米宽的田间路、生产道,纵横交织、贯通南北;收割机、除草机等机械设备以及化肥、农药直接拉到田边、下到田里;一条条灌溉管、引水渠代替了过去的土渠土沟……“望天田”配上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两年前,卢少华还在耕种四块分散的烂泥田,每每插秧总是下陷。2009年通过重新权属分配,他分到了一整块采光充足的农田。他说,过去分田好坏不等人人争,现在土壤改良了、排灌方便了、交通便捷了,分哪块地大家都乐意。

  2003年以来,泉上镇通过土地整理,使2.1万亩低产田变为高产田。镇党委书记周登华告诉记者,万亩良田上,农民争先恐后购买、使用机械设备,每亩地一年节约成本150元左右,节省下的劳力转而从事林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土地整理主要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组成。十年来,我省把土地整理作为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累计投入54.6亿元,整理土地273万亩,新增耕地33.5万亩。

  “整理后的耕地,实行长期重点保护,地方政府必须承诺30年内不予占用。”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林辉表示,零散田块的归并整理,相当于扩容了“粮仓”,每亩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降低生产成本20%,既实现了以“地”生“地”,又促进了农业丰产、农民增收。

  整理变难,土地整治挖潜力

  “随着各种建设用地的增加,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越来越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志忠告诉记者,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我省每年要开垦耕地约10万亩,但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靠开发未利用地或滩涂围垦等增加耕地,可谓“远水”难解“近渴”,因此土地整理成为破解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矛盾的最佳着力点。

  经过10年发展,我省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的耕地已基本整理完毕。剩余未整理的部分大多数是坡度大、较分散、集中连片面积较小的耕地。这意味着,今后土地整理的难度将加大。

  “通过土地整理,13%的耕地已转变为高产田。但目前,全省还有60%左右的中低产田。要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必须加大土地整理投入。”陈志忠表示,今后每年我省将投入近10亿元资金,力争每年整理30万亩土地,保证现行耕地红线约2000万亩“不松动”。

  不过,整理土地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土地整理项目面大、涉及农户多,需要做大量的群众工作,土地权属调整困难较大。”周登华认为,作为惠农项目,土地整理管理费不高,难以调动基层单位实施项目积极性;而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建成的道路、沟渠设施成为集体资产,其使用、管理和维护由当地村集体和村民自行负责,但由于集体资产产权的模糊性,部分农民对田间设施超负荷或破坏性使用的情况常有发生。

  对此,陈志忠表示,乡镇政府和农民是土地整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我省目前正研究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研究出台土地整理激励政策,鼓励农村强化“土地股权”,淡化“实物地权”,探索土地股份合作,解决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难题。

  同时,他建议,对各地土地整理进行调查,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予以奖励,从而激发基层土地整理积极性。

  去年开始,我省针对农村规划滞后、大量旧宅基地闲置等现状,开展了旧村土地整治专项调查,“土地整理”开始向内容更丰富的“土地整治”延伸。有关专家表示,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今后挖掘耕地潜力必须三管齐下,坚持先补后占。除土地整理外,还要通过复垦农村“空心村”、“空心房”、危旧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保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