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交易业创新从零起步,很快赢利不现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3 04:2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陆振华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环境交易所之一,北京环境交易所(环交所)三年来“摸着石头过河”,手握先天的政策优势,从无到有建立起创新体系,并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创新型企业(GGC)。
环交所董事长唐茂松将之定位为北京建设金融市场等的基础设施之一。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环境权益市场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整个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要从零开始。因此,指望它很快实现盈利是不现实的。
“中国的碳市场政策已经很明确了,而且我国的排放规模和减排空间都很大,这些都让我们有充分理由对中国碳市场抱有乐观的期待。”
环境交易还在导入期
《21世纪》:作为世界经济论坛入选的创新型企业,请以具体创新的案例描述创新对于您所在企业的成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唐茂松:北京环境交易所所处的行业在国内几乎是从零起步,我们实际上是在赤手空拳参与推动形成一个全新的行业,因此我们的每个业务活动都需要不断创新。
环交所成立三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我们联合开发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在中国碳市场,尤其是当前的自愿减排市场建设过程中,我们着眼的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环交所在节能量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我们在去年6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合同能
源管理投融资平台。可以说,无论是对环交所的处长还是对中国环境权益市场的发展,不断创新都是它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一切。
《21世纪》:LINUX、乔布斯的苹果、FACEBOOK等很多开放创新的成功典范,这种创新改变过去创新完全依靠企业内部人,而转向鼓励社会人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成长中来,在您理解来看,您所在企业是如何利用这种开放的力量来推动企业创新和成长的?
唐茂松:我们的使命是用市场机制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的创新主要是机制创新。
事实上,交易所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平台,必须对买卖双方,包括核证、咨询、法律等在内的第三方,以及监管者等在内的其他所有参与者开放。交易所是独立于其他所有参与者但同时又为所有参与者服务的第四方。
事实上,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北京建设金融市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的市场基础设施之一。
《21世纪》:实现开放驱动创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内部变革和引入什么样的外部力量来克服这些障碍?对于这一点,在中国环境交易的现状下如何体现?
唐茂松:一个真正持久成功的企业,需要奉行一种高盛公司所谓的“长远贪婪”哲学,持续专注于那些能够影响行业趋势的长远目标上,不要轻易屈服于短期盈利压力。
这需要企业领导人对于未来的趋势有一种清晰的判断,同时对此类投资有足够的耐心,并能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同时,你还得说服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方也能够和你一样秉持一种长远的观点,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牢固的利益联盟。
因此,从短期来看,环境交易业务本身还在导入期,指望它很快实现盈利是不现实的,这是整个行业的现状。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现在赚钱了,那肯定不是真实的。
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行业前途远大,因为这种市场机制可以帮助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这个社会有这个现实需求。
“十二五”蕴含商机
《21世纪》:就你所了解,包括你所在行业内和行业外的机会,未来五年最佳的商业机会在那些领域?
唐茂松:商业机会的出现,往往和趋势直接相关。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趋势,是如何化解能源约束和减排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十二五期间的商业机会其实就蕴含在节能减排四个字里面。节能领域,包括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节能量交易,都是很有前途的方向,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现在关键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让它尽快落地;减排领域,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研究和推进落实这项工作。
《21世纪》:从您所在的企业的角度出发,您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经济趋势、所在行业的产业趋势以及企业运营的商业环境?
唐茂松:节能减排不但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碳市场则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机制,尽管现在很多条件还有待建立,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我们相信,未来的全球碳市场,很大程度上将是中美欧三分天下。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目前是最大也最完善的;美国碳市场建设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州和区域层面,但它的潜力是很大的。
中国的碳市场政策已经很明确了,而且我国的排放规模和减排空间都很大,这些都让我们有充分理由对中国碳市场抱有乐观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