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的心理分析杜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08: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评论员杜宇
8月5日,标准普尔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继续为负面,引发了市场风暴。全球股市剧烈震荡。标普的行动也引发高度争议,美国总统奥巴马、“股神”巴菲特都认为标普是“莽撞”的,有点过分。当然,一些共和党议员和债券之王格罗斯为标普叫好,甚至将标普这一举动看作是“评级机构独立性”的象征。
标普的总裁Deven Sharma近日接受访问时,强调了两点。首先,标普没有任何政治态度,它的评级下调是市场言论自由的表现,“只是标普作为机构的观点”,市场如果过分解读或者政治势力怪罪,那是他们的事。其次,标普的责任是客观且透明性地提供趋势信息,“美债还是AA+,没有违约的可能,但情况变得坏了一点”。
其实,这两点都是很有深意的,某种程度上刻画了标普的心理历程和竞争策略。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包含三大(标普、穆迪和惠誉)的所有评级机构来说,都是羞辱。比如在CDO市场,三大给予瑞士信贷的CDO产品3A评级,但最终损失超过了1.25亿美元。在巴菲特谈论“二房”危险的前几天,穆迪还给房地美股票推荐评级,然后看到股神发话,再慌不迭修改,要知道穆迪的股东之一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有更离谱的,在安然破产的前四天,评级公司给安然的评级没有丝毫变化。债券之王格罗斯就讽刺地说,“一个原地等待的白痴”。
后知后觉已经成了评级机构的诟病。三大评级的全球市场划分是这样的:标普和穆迪差不多,都是40%多,而惠誉则相对较小,只有10%左右。标普和穆迪相比较,标普的声誉会好一点,而且正在不断拉开和穆迪的距离。穆迪有几个很“不光彩”的事,例如穆迪一直跟德国保险公司汉诺威的纠葛,穆迪想做后者的生意,一直给其“免费评级”,然后告诉汉诺威必要时付点费,但汉诺威根本不理解,然后穆迪就不断下调汉诺威的债务等级,尽管汉诺威没什么大问题,但却最终丧失了1.75亿市值。
穆迪对欧洲小国不是很亲善,欧债危机的时候,穆迪向下调级调得非常狠,葡萄牙人就吃到苦头,甚至黑了穆迪的网站。穆迪对美国很亲善,这次没有跟随标普的下调,而是给了美国一个“负面”评价,至少和股东巴菲特的A4评级不能差太远。
而标普想要改变,就必须行走“险棋”,其首要就是改变后知后觉的“欺软怕硬”角色。要知道三大评级已经形成了垄断竞争局面,即不需要担心后来者,只考虑在“三大”间切蛋糕。这种“三大”垄断的局面同美国NRSROs制度有关,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只认可这三家,于是整个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得不找这三家来做评级,这其实是设置门槛的行政垄断。美国人建立了这种垄断局面,他们认为已经将这三家“马仔化”了,但真的没有想到标普会“反水”,踢了美国一脚。而标普则是从寡头竞争的角度来设计自己甩开穆迪的“路径”。条件其实已经成熟:美国的党派政治至少让标普的评级得到共和党一些人的认可,其实标普的做法会让欧洲国家感到高兴,欧盟会淡化对标普的反垄断审查,而加强对穆迪的审查。而在对待法国债务上,标普非常明确地表示“法国离降级还非常远”,巩固了其欧洲成果。总的来看,标普的确干得不错,其风范和策略已经远远超过了两个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