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业“天价时代”生态调查:1.指令性生产邓 瑶 罗思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08: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管制、囤积、走私和无法承受的成本之重
因“指令性生产”和“原料商囤货”,稀土从“白菜价”走向“天价”。而这也催生了大量的非法稀土交易,并给下游应用行业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成本之重”。2011年下半年,这一状况是否仍将继续?
本报记者 邓 瑶
实习记者 罗思思 内蒙古包头报道
“你看,今天来参会的老板个个身家至少千万,上亿的也不在少数。”8月8日,在第三届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深圳的稀土贸易商刘竞成,指着可容纳300人的会场对本报记者说。
刘竞成的话并非玩笑。稀土,这种三年前还只能“卖出白菜价”的资源,如今身价已暴涨十倍以上,“乌鸡变凤凰”的造富神话自此上演。
全球最大轻稀土生产商、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的价格上涨,已经使上游原料企业利润翻番,“今年上半年,虽然稀土产品的产量有所下降,但创造的利润是去年一整年的两倍以上。”
在稀土价格持续上涨之际,中国稀土出口额也迅速上升。8月5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公布,今年上半年,在出口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稀土金属产品出口额达15.4亿美元,同比增长9.3倍。
不过,自8月1日以来,稀土开始结束上半年的暴涨行情,首次全线下跌。对此,张忠认为,短暂的抛售行情可以理解,未来,稀土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张忠的话,或许也道出了中国稀土业监管层的期待。近年来,我国一系列稀土管控政策,几乎都是围绕“结束稀土‘白菜价’时代,使其价值回归”这一目标展开的。
不过,这一由“管制”开启的“天价稀土时代”是否仍能继续?虽然,2011年下半年密集出台的政策,仍将进一步强化稀土业的“指令性生产”,但屡禁不止的非法交易,以及下游应用行业的激烈反弹,都将对其形成巨大的冲击。
稀土价格在2011年上半年屡创新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国家政策刺激。因此,今后的稀土政策走向,将对稀土未来的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张忠对本报记者透露,今年下半年将进入“政策密集执行阶段”,政策性因素仍是影响稀土价格的主要原因。
而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透露,下半年将出台的政策包括,“指令性生产计划的管理办法,稀土行业准入条例,稀土企业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稀土矿山企业收购资质认证办法,稀土金属的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
8月1日,南方稀土龙头企业五矿有色以“指令性生产计划结束”为由,倡议全国稀土分离冶炼企业在8月初立即停产,使得“稀土超指标开采问题”再次受到市场关注。
不过,张忠对本报记者表示,包钢稀土的开采指标并没有用完,因此不会响应五矿有色的停产倡议。
中国稀土学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今年的开采指标的确已用完,不过有将近一半的原料没有流入市场,而是被企业储备起来了。“只要不进入市场,矿山超标开采就不容易被发现”。
对此,国土资源部将进一步细化“稀土指令性生产管理办法”,将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稀土矿山,并对稀土矿山生产的产品流向和数量进行监控,禁止超控制指标开采。
环保整顿,也是今年下半年稀土行业的重头戏。张忠向本报记者透露,稀土办公室将联合监察、国土、环保等六部门深入开展稀土专项整治。
实际上,环保部目前已对稀土行业开展环保稽查工作,江西、四川、广东等地的一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已经停产整顿。上述中国稀土学会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环保不达标,江西铜业在四川冕宁县的稀土分离厂目前已全部停产。
“严格来说,我国90%以上的稀土企业环保不达标,包括包钢稀土、五矿这样的龙头企业。”上述知情人士称。
在张忠看来,下半年即将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细化政策,将对稀土原料的供给造成直接冲击,“资源税、国家收储、环保保证金、稀土专用发票等政策陆续发布及执行,都将使得国内的稀土供给趋于紧张。”
2.囤矿稀土矿
稀土价格暴涨,除了政策因素,还与市场供需矛盾有关,而上游原料企业囤矿惜售则加剧了供需矛盾。
尽管张忠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对本报记者透露包钢稀土的库存,但本报记者实地调研获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包钢稀土开始加大力度储备原料。“现在,我们的产品几乎不对外销售,全部拉入仓库。”包钢稀土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在8月8日的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间隙,一位稀土下游应用商甚至直接对张忠发难称:“在市场上,我们基本找不到你们的货。”
上述包钢稀土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公司库存目前已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目前,我们入库已经很困难了”,而在国家下大力气整顿市场之前,公司基本没有库存。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对本报记者表示,包钢稀土目前拥有全球轻稀土60%的市场份额,在国家管制稀土生产的前提下,包钢稀土对轻稀土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控能力较强。
此外,五矿有色、中色珠江等企业也储备了大量原料。“库存是挺充足的,现在大家手中都囤着货。”甘肃稀土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除了上游原料企业“囤货”,稀土贸易商的库存虽然目前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张忠对本报记者坦承,上半年稀土价格暴涨有囤积炒作的因素,但张忠强调,目前的稀土价格“不存在虚高,而是体现了稀土资源价值回归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国家储备已于两个月前开始,目前正在有序进行。本报记者也从包钢稀土冶炼厂获悉,作为国家储备的2号仓库目前已经启动。
张安文表示,由于国内大型企业资源集中度增强,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调控供需关系来稳定价格,“下半年的价格应该不会大跌,包钢稀土他们会想办法稳住现在的价格水平”。
3.非法搅局者
管制、囤积、走私和无法承受的成本之重
指令性生产和原料商囤货,成为了稀土价格维持高位的两大保证。不过,指令性之外的稀土流入市场,却成为其最大的威胁。
多位贸易商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非常希望了解“包钢稀土及内蒙古政府部门整顿非法开采、出口稀土”的进展。“如果非法流入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价格就很难稳定,甚至会大跌。”一位贸易商表示。
对此,张忠对记者坦承,市场上的确有非法产品流入,但其没有透露具体数量。
西省稀土学会秘书长孟庆江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非法开采、出口走私依然屡禁不止,导致稀土产品产量、消费量远远高于国家控制指标,相关主管部门目前也是无能为力。“其主要原因是,计划控制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本报记者从中国稀土学会的多位专家处了解到,目前,稀土“出口走私”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进口走私”的新问题。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国内稀土价格已高出越南、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南方地区的贸易商和企业开始从越南等地走私进口稀土,并且数量在持续上升。
另一个在业内饱受质疑的现象是,稀土的“变相出口”。即,部分日本企业通过与国内稀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将不受出口配额限制、不征收关税的甩带片运出国外。
据记者了解,甩带片是一种稀土合金,用来加工稀土钕铁硼,大约含30%-40%的稀土元素。早期商务部考虑到甩带片有一定技术含量,因此没有将其纳入稀土配额管理,也不征收任何出口关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国内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增加甩带片产能,向日本等国出口稀土。目前,在国内有合资工厂、出口甩带片最多的,一个是由日本昭和电工株式会社、东海贸易株式会社与包钢稀土在包头的合资公司“包头昭和稀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另一家是,赣州昭日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控股方也是昭和电工株式会社和东海贸易株式会社,中方参股公司主要有赣州虔东稀土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
知情人士称,上述两家公司甩带片年产量超过1万吨,如果全部出口日本,也就意味着,每年向日本出口稀土超过3000吨。今年7月,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还宣布,将在华合资公司的稀土合金产量提高1000吨。
一位中国稀土学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业内已将该问题反映至商务部,今年下半年将出台一个稀土合金管理细则,商务部正在考虑将甩带片纳入配额管理。不过,这位人士也坦言,一旦将甩带片纳入配额管理,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将进一步紧张,考虑到WTO诉讼方面的压力,商务部对这一问题将会慎重考虑。
4.下游“崩溃”
稀土原料价格暴涨,几家欢喜几家愁。
上游矿山获益自然不在话下,而对中游分离冶炼企业来说,原材料价格上涨必然导致中游稀土产品有一定基数的涨价。张忠认为,“虽然将成本转移到下游企业需要一个过程,但对于中游企业来说,稀土价格上涨是绝对有利的”,“唯一不利的,是购买原材料的流动资金加大了,采购原材料会困难一些”。
但对部分稀土下游应用行业而言,这却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成本之重。
在8月8日的稀土产业发展论坛上,本报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湖南科力远集高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罗韬在讲到稀土涨价对产业下游影响时,用了“威胁”一词,而其讲稿上的原话是“面临崩溃”。
一位熟悉罗韬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罗之所以在公开场合改变措辞,是顾及包钢稀土等上游原料企业的感受。
罗韬称,当前,稀土价格非理性上涨,“严重影响了(下游)行业的发展,甚至威胁行业生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必将会大大削弱我国重要战略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以电动汽车所用的镍氢电池为例,稀土是镍氢电池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负极所用的储氢合金中占有30%-40%的比例。罗韬表示,稀土价格猛涨带来的最大打击是,不利于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使得节能减排战略大打折扣,自然对储能领域刚刚启动的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
“如果稀土继续非理性上涨,将造成整个储氢电池行业的崩溃,造成国家重大战略产业的大倒退。”罗韬对本报记者称。
张安文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从“白菜价”走向“天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天价之下,多年来含辛茹苦培育的以稀土永磁为代表的四大应用行业日见萎缩,不少稀土下游应用企业被迫不用稀土而寻求替代品。”
江苏省春兰集团副总经理周晓明对本报记者证实,由于价格太高,空调业已经开始寻找稀土产品的替代品。
不过,张忠认为“下游应用行业面临崩溃”的说法有点夸大,“对于下游企业来讲,面临稀土原材料涨价之潮,会有阶段性的阵痛,但经过半年原材料上涨的传导周期后,下游将逐渐可以接受和消化上涨成本。”
张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企业中科三环2011年上半年的业绩就证明,上游涨价能够被下游消化。中科三环预计,其上半年的业绩将增长75%-125%。但中科三环的一位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但在行业内并不具代表性,因为该公司90%是附加值高的产品,“稀土价格上涨,还是吃掉了公司的部分利润”。
应用行业萎缩直接导致了稀土需求下降。
在一次稀土贸易商聚会中,贸易商们抱怨得最多的就是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客户流失。“我们6月份跟日本日立谈价格,他们要求按照3月份的价格执行合同,但当时价格都涨了两三倍了,怎么可能?结果就是,人家干脆不买了。”一位深圳的贸易商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海关数据,2011年1-5月,中国稀土出口总量较上年同期下降8.8%。张安文表示,国内的需求也有大幅下降。
不过,张忠依然看好稀土下游需求,他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内稀土消费量将保持10%的增长,而2015年之前,国内稀土供应将继续紧张,而供需紧张,将为稀土价格提供支撑。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价格上涨是不可逆的趋势,但政府和行业将会重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并采取措施形成理性价格机制。“今后的价格机制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刀切,将细化各个下游行业的价格供应机制,并建立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