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的评级没有落井下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1:14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标普大中华区总裁揭密评级全过程,并称:
标普的评级没有落井下石
逼得总统奥巴马公开辩解的美国信用降级,是怎样出炉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小晓|北京报道
谁都没有想到,标准普尔(下称“标普”)这次“来真的”了。
当人们都以为标普上次降低美国评级展望只是“一次苦口婆心的提醒”时,进入8月,在美国刚刚避过一次债务违约危机之后,标普迅速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打破了美国的“3A神话”。
这次降级是残酷的。在消息公布之后,全球金融业深受震动,各国股指一路飘绿。美国政府更是遭遇当头一棒,总统奥巴马不得不发表讲话:“不管某个评级机构说什么,美国现在是也永远是AAA主权评级国家。”以期安抚人心。
在金融危机期间,许多人认为标普丧失了独立性,成为了美国政府的傀儡。如今,标普似乎在说:你们错了。
主权信用怎么评?
标普的企业生涯始于美国的拓荒时代。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结束了内战,以崭新的面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随着大量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的涌入,成千上万的生产线、铁路和建筑井喷式地诞生。华尔街不再是过去大榕树下的集市,而成为拥有纽交所等金融机构的财富集散地,股票和债券渐渐有了现代的形态。
在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标普在轰鸣的汽笛声中诞生了。
“标普是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标普大中华区总裁周彬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当举债人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中介者来把两方结合起来。”
但说起主权评级,即使是标普这样的老牌评级公司,也依然可被称为“新手”。就在1980年,标准普尔的主权评级对象还只有12个国家,且这12个国家当时的评级清一色都是“AAA”。在后来的十年间,这些评级下调的情况鲜有发生,而且即使有,通常都尺度不大。
时至今日,标准普尔的主权评级日益多元化,已经涵盖到126个政府,评级级别也从“AAA”到“B-”均有出现,评级变动更为频繁。
尽管同样是债务评级,但周彬认为主权评级比企业和金融机构评级困难得多。
周彬指出,公司评级或者金融机构评级,有很明确的市场和法律依据,从公司报告到上市程序,数据都非常标准化。
而主权评级则十分复杂。“主权评级有两大依据。一是还债的能力(Ability to pay),二是还债的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周彬对《中国经济周刊》强调,在主权评级中还债的意愿有时比能力更加重要。
“如果一家公司不还债,可以依据法律去讨债或宣布破产,但主权则不然。一个主权如果不想还债,它可以不顾通货膨胀,通过印货币来应付当前的债务。即使真的不还债,投资者也不能跑到这个国家去拿它的资产。因此,我们在进行主权评级的过程中,更关心的是它还债的意愿。”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主权的还债能力和意愿?标普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和政治风险包括五个方面:国家政治体制和发展趋势及其对政策环境有效性、透明度的影响以及公共安全等;经济结构和增长前景;政府总体收益弹性和支出压力、政府总体赤字和债务负担规模、金融体系和公共部门企业的或有负债等;货币弹性;外部流动性和公共及私人部门对非居民负债的发展趋势。
“其实很多投资者甚至专业人士都对评级有着错误的理解。从亚洲金融风暴到现在一路走过,很多人都以为评级就是简单地看经济走势,或是看股票债券走势,但其实不然。”周彬说,“作为对相对信用风险的意见,信用评级只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众多工具之一。它不是投资建议,也不是买入、持有或卖出证券的建议。”
评级谁监管?
在过去的欧债危机、日本大地震等经济事件中,评级机构对当事国所做的主权评级也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国际地位。这使评级机构带有了某些公权力的色彩,如何依靠监管来保证其公正性,也成为了各国关心的课题。
2006年美国国会颁布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欧盟委员会也于2009年批准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建议》。今年5月1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公布了一份长达517页的监管改革草案,其中数项监管新规直指信用评级机构。各国不断出台和完善的相关法规,也无形中给评级公司头顶戴上了紧箍咒。
“监管是为了确保评级独立、公正,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做法,我们非常支持。”谈到监管,周彬肯定地说。
但他也指出,标普和其他评级公司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全球一致化的“评级法”,“条例最好是一致化。因为不同的监管对市场有不同的影响。现在市场已经全球化,如果条例不随之全球化,可能会造成很多波动和负面影响。”
周彬认为,监管应保持全球各国的一致性、建立在一整套全球认可的标准之上,例如国际证监会组织准则(IOSCO Code),从而避免令每个地区的发债人和投资者面临互相矛盾的监管机制。
是警示风险,还是落井下石
早在去年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数次对三大评级机构进行谴责,称它们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根本没有对金融系统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警示”,却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兴风作浪,落井下石。
今年3月的大地震让日本经济愈发捉襟见肘,而标准普尔随即降低了其长期主权评级展望,这让日本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降级日本和欧洲等国国债,是否是对该国落井下石”的问题,周彬反问:“你认为这个时候我们该说话,还是不该说话?”
“我认为,标准普尔之所以能够存活150年,是因为我们有话就敢讲。如果我们不讲,或者为了某个利益集团而讲,那么我们不可能维持现在的业绩。”
周彬表示,就像一个审计师看到公司的年报出现问题却瞒而不报,如果看到风险却不告知投资者,这则是评级公司的失职。因为评级公司的责任就是以独立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去看一个债券、看一个公司、看一个主权。
以标普今年4月降低美国评级展望为例,周彬说道:“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的决策者在控制赤字问题上的争斗,并怀疑他们是否能否达成一致拿出解决方案。此时如果我们看到了风险却不讲,那么如果两年后美国财政问题更严重,人们就会说,标普当时为什么不说话。”
“不管我们讲什么,市场上都有很多意见。但如果我们现在不讲,难道要等到这些国家主权违约了才出来讲吗?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投资者知情权。我们的作用就是不论有关信用度的独立观点对市场有何影响,我们都要向投资者提供这种观点。”
当被问及为何美国在金融危机中评级却不曾变化,周彬解释道:“美国金融危机是很糟糕,但我们当时不认为情况恶劣到对其AAA评级造成影响。每个公司、每个主权都会受到周期的波动,周期有时候大,有时候小,但我们不能看到一个波动就立刻下降它的评级。”
美债还能买吗
尽管美国政府牵强附会地辩解“标准普尔对美国债务的计算存在2万亿美元的错误”,财长盖特纳还立即表示美国国债依然是安全的投资对象,但标普此举对美国造成的冲击已是不可挽回的事实。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是美国国会本月初通过的减赤议案中的赤字削减规模低于标准普尔预计的足以推动美国财政恢复健康的水平,美国政府没有能力找到能稳定公共财政状况的长期解决方案。
从金融危机开始至今,美国已经7次提高债务上限,“负债累累”的美国经济积重难返,全球投资者对美国政府的信心正在消失。美国国债曾毫无争议地自恃“最安全国债”,而如今AA+评级意味着美国长期国债信用水平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国债。
但是,也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评级不会从根本上撼动美国国债的地位。巴菲特就特别强调,“事实上,如果有四A级,我将会把它给予美国债务。”
美国国债的未来扑朔迷离,但可以断定的是,标普的此次降级必将载入史册,因为它在所有人都赞美“美国国债安全”的时候,勇敢地扮演了《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敢讲真话的小孩。
本刊2010年7月19日封面报道《中国对评级巨头说“不”》
标普的评级流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评级公司之一,标准普尔拥有一套系统的评级流程。
分析师主导
标准普尔在分析得出信用风险意见的过程中,通常使用分析师主导评级模式,指定一位分析师与一个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一起来负责评估受评实体的信用可靠性。
客户申请+议价
假如A公司希望获得信用评级,就可以向标准普尔提出信用评级申请。双方签订信用评级协议,并确定标准普尔提供评级服务所收取的酬劳。之后,标准普尔就针对A公司指定分析师,并成立5~7人的评级委员会,制定评估方案,成员都是标准普尔内部熟悉A公司业务领域的专家和分析师。
初步评估+沟通
在A公司向标准普尔提供了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工作总结、远景规划、统计报表、董事会记录等评估有关资料后,标准普尔评估小组就基于这些资料和其他可获得的公司及行业资料进行初始评估,之后分析师来到A公司与其管理层进行交谈,倾听意见,核实有关情况。
评级报告+审核
在标准普尔认为已经掌握了对A公司进行信用评估所需的全部相关信息后,分析师会开始对评估资料进行甄别、归纳和整理,分析A公司的财务状况、业务表现、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经过几周左右最终形成评级意见和评级报告,并提交给评级委员会,评级委员会需要按规定对评级过程和依据进行审核,并进行投票以多数票数通过。
客户反馈+发布
A公司很快收到了来自标准普尔的评级结果和报告,经过内部讨论,A公司对标准普尔的评级结果表示认可,立即回复标准普尔,表示不需要复评(如对结果不满意,可附上新的材料,要求以一次为上限的复评)。随后,标准普尔立即通过公开渠道发布评级和相关报告,人们也会在各大媒体报刊看到有关的报道,宣告A公司获得了标准普尔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