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汉语测试折射了怎样的经济学(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7 01:2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导演冯小刚昨天发了一条微博(http://weibo.com),称中国的美术学院在招研究生时,往往画画好的天才因英语不好而落选,“英语成了封杀天才的凶器”。他举例说,画家陈丹青为天才考生奔走疾呼无果,继而愤怒辞去教授差事。“真他妈不明白招的是画画的还是学英语的?”

  这句带有典型国骂的疑问,真真切切地透着冯小刚的愤怒。他生活在一个荒诞的时代,当全民奉英语为圭臬时,他的愤怒就不难理解了。谁让他生活在一个被洋人蹂躏后又疯狂地迷恋洋人的国度呢?部分解释是所谓师夷长计,听起来倒也似有点儿合理性。不过,当笔者讲出下面的故事时,相信冯小刚要抓狂了。因为这个故事可能预示着,将来倘若汉语不好,照样也要欲画画而不能了。

  笔者说的是10月份将要推出的一个新的职业测试品种——汉语能力测试。新华社报道说,历时3年研制的“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份在沪苏滇蒙四地试点,测试除作文外,基本在计算机上以音视频的情景方式呈现,成绩从低到高设为入门级、基础级、普及级、通用级、提高级、专业级等六个等级。该测试据说是在教育部、国家语委领导下,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并实施的。

  相信笔者这么简单一说,您肯定会觉得也没什么要紧的——受了那么多年英语等级考试煎熬,让老外考考汉语总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这也是7月底消息发布以来,笔者也基本漠视的原因。然而很快笔者就发现会错意了。这不是要考老外。这是要考我等自小以汉语为母语的从业者和欲从业者。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由于“外语热,母语冷”及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文化现象普遍存在,要“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据说,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

  教育部官员这么一解释,笔者有醍醐灌顶之感:敢情这是一件关涉民族传承的大事啊,数千年的母语文化要是葬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那可担罪不起。可是再转念一想又困惑了:不对呀,不管是从现实还是从逻辑上看,都有些难以自洽啊。倘若说要对这些至少学了十数年的从业者进行汉语能力测试,那岂不是意味着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进行的语文教育失败了?或者说,这十数年的语文教育成就是可疑的,是不值得信赖的,是要经过重新检验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教育部更应该做的工作是反省自己主管了数十年的语文教育?

  报道又说,教育部是出于对母语文化被外来语和网络语所污染的担心,笔者想这是不是有点儿杞人忧天了?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不是陈列馆的文物,语言最大的功用是信息传递,新的元素在语言中的出现是常有的事儿,数千年汉字演变史即是明证。担心语言被污染,其实,混有日语俄语词汇的现代白话文何尝不是一种被污染后的产物?不是有很多作家照样用这种语言写出精妙绝伦的美文吗?再者说了,语言本来就是在规范与突破的碰撞中发展的。对语言的哲学思考可以,但以行政权力强制把一种哲学观点变为政策,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教育部官员还解释说,测试不仅“可以反映个人汉语应用能力,也可为各类机构的人员录用、培训、晋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参考”。笔者纳闷儿了,难道教育部的测试比用人单位更懂得该用什么样的人才?报道举例说,媒体工作者、教师等需要用6级考试去测试,普通大众也许达到3级就可以了。教师序列笔者不便置喙,就拿熟悉的报纸业,单位更看重的是真正的写作实战能力,恐怕不是某一个什么级别的证件吧?

  这些常识,相信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那些大人们应该也是懂得的。即使他们不懂,相信帮他们出谋划策的专家们也是懂得的。即使专家也不懂,相信庞大的教育系统总还是有人懂得的。那既然有人懂,为何还要假这些名义全国推行“汉语能力测试”呢?况且据说还在北京湖南两地试测“反映良好”?难道,敢情这又是门经济学?

  众所周知,考试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产业,背后拥有庞大的经济利益。公务员考试、外语等级考试,已可见一斑。考试权,是不少权力部门竞相争夺的香饽饽。就教师序列来说,据教育部8月11日的发布会透露,目前全国已有1700万教师,2.6亿大中小学生。仅仅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有关人员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遑论社会各界的从业者了。

  这么一想,笔者似乎懂了一个道理:原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看似荒诞的表象背后,都有着绝不荒诞的逻辑。冯小刚为画画考外语所愤怒,看来冯大导演导了这么多部经典的作品,愣是没懂这个道理。不管他了,反正笔者是懂了,也信了。笔者得赶紧儿去复习汉语去,要是通不过专业六级,那可是连这样的文字也写鸟不成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